文汇报:中国体坛“男女平等”另解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14日08:36 东方网-文汇报 | ||||||||||||||||||
沈在群
不过,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的现状,却并非男女平等的理想造就,基本是由实力决定的。整体上看,中国女将在世界竞技赛场拥有全面而强大的竞争力,男选手则在很多项目上还只处于“学习、锻炼”的阶段。 在探讨中国体育这一奇异现象时,很多人直截了当地指出,与自己的女同胞相比,中国男运动员缺乏足够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成为他们提高运动水平的一个瓶颈。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中国女曲请来韩国教练,不声不响一通魔鬼训练,立刻成为世界一流劲旅;中国男足则在老纳、霍顿、米卢、哈恩手里传来传去,一直没见大出息,倒是在媒体上听到国脚们一个劲喊训练累。 问题是,是不是吃苦耐劳程度上去了,中国男子竞技就能取得飞跃呢?世界体育发展到今天,职业化已经不可阻挡,而职业体育也确实把竞技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使是以“业余”起家、以“业余”性质自傲的奥运会,也开始向职业体育打开大门。恰恰是在职业化上面,我们与欧美体育强国存在很明显的差距。实际上,我们基本上还是以专业化或者是浅尝辄止的职业化来对付已经大幅度职业化的世界体坛。所依托背景的性质差异,让我们的选手在许多环节处于弱势状态。总体而言,欧美体育界在职业化程度上男子要比女子发达得多,这也是中国女选手更容易冲到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中国男子体育要迎头赶上,还是要在真正的职业化运作上找出路,这要比激发运动员训练热情复杂得多。罗格希望奥运会男女选手各占半边天,是在为妇女的权益呐喊,而为我们男选手开垦真正职业的生存土壤,却是保护中国竞技体育生态平衡的必须,否则,我们很快就可能派不出多少够竞争力的男运动员了。 本报讯 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发表专题讲话,希望今后参加奥运会的男女运动员的比例能够达到各占50%。 根据最新统计,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参赛女选手将占总数的44.8%。罗格表示,国际奥委会对这个数字并不满意,“今后应力争达到男女选手各半。”罗格还强调,国际体育机构和各国体育组织应该继续努力,不但要培养出更多优秀女选手和女教练,还要在国际体坛培养出一大批女科学家和女管理者。 国际奥委会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于1996年首次在洛桑举行,每4年举行一次。会议的主旨是,通过国际奥委会在体育领域首先实现男女平等,进而推动在社会各个领域实现男女平等,逐步消除性别、地域、种族和肤色歧视,最终帮助妇女实现解放和自由。 (沈在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