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的无主题“变奏” 逢韩不胜历史还在延续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07:08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
———三月三中韩大战侧记 本报韩国汉城现场报道 特派记者贾知若
没有预想中的雨夹雪,但气温仍在摄氏零度以下,昨天的上岩体育场冷得要紧。在中国国奥入场时,看台上的韩国球迷们发出一阵盛大的嘘声,然后,“大韩民国”的吼声就像一年多前世界杯期间一样嘹亮。 从“大韩民国”到欢乐颂 “任意球专家”徐亮取代孙祥担任左前卫,更高更壮的张宝峰站在后防线上———国奥昨天首发阵容的细微变化已经映射出沈祥福死扛对手的决心,对中国国奥来说,在客场能拿到1分就是胜利。整个上半时,国奥尽管射门次数少于对手,场上表现却令人振奋,据韩国记者赛后统计,上半时70%的头球都让中国队抢到了,而在激烈的拼抢中,作风最为凶狠的韩国队似乎也乱了阵脚,他们的传接球失误比中国队多得多。 紧张的韩国球迷们上半时不停地喊着“大韩民国”,铿锵的音调似乎在督促场上的韩国国奥球员们及时“雄起”。客观地说,下半场比赛的格局已经开始一边倒,从第50分钟到第70分钟,中国队陷入最慌乱的时刻,如果不是后卫线在禁区内牢牢地掌握了制空权,韩国队的进球早就有了……这段时间里,韩国球迷们在寒风中合唱起缠绵绯恻的传统民谣《阿里郎》,开始体会到紧张激烈的竞技体育中的娱乐味道。当崔成国和曹宰溱的联手一击成功后,上岩体育场终于进入颠狂的境界,此起彼伏的助威声再度久久不绝,不过这一次,韩国球迷唱的是《欢乐颂》…… 胜与负在赛后也酿就了两种不同的情绪,在采访混合区,中国国奥队除新秀曹阳被记者拖住外,其余人等皆目不斜视直奔大门,队长杜威曾在门口处被一名上海籍记者拉住,不过还没等那位记者把问题说完,杜威已经迅速倒退着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之外……那厢,朴智星和崔成国等韩国球员则好整以暇地梳理着头发,自信而休闲地站到摄像机前。 逢韩不胜的纪录还在延续,也许该问的和该回答的,我们都已听得太多,新闻采访在这个时刻成为一种痛苦。 从三线均衡到空白中场 下半时,韩国队崔兑旭和朴圭善先后替换上场后,中场成为他们的天下。志在保平的中国国奥队差一点成功,但他们防守的姿态越来越难看,直到第82分钟,安琦把守的龙门终于被轰开。 当韩国国奥10号崔成国灵活的身影在中方后场闪现时,坚强了80分钟的中国国奥防线一瞬间变成了纸糊灯笼。 事后来看,如果王栋当时再果敢一些,干脆冒着吃牌的危险在中场放倒崔成国,后来的噩梦也就不会发生,但就昨天国奥下半时的战术思路而言,躲过了这一次,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下一次,因为国奥队当时已经失去了中场,或者说他们已经不再考虑去控制中场了。这是铁桶阵的代价,也可以说是一次机会主义的失败。 关于战斗的残酷性,古往今来已经有许多版本的演绎:《三国演义》里,夏侯谆一声怒喝,拔出插在眼眶中的流矢,说一声“父母精血焉能弃之”便吞下箭头上自己的眼睛,过于豪迈了;《拯救大兵瑞恩》里,斯皮尔伯格用刺刀穿越胸腔的声音来书写残酷,过于恐怖了;在汉城,一如自己的性格,沈祥福用平实的手法将自己的部队送进失败的深潭,是不是太过现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