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乌拉圭“骗局”何以成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10:37 北京青年报 | |
那群据说在乌拉圭遭到虐待的中国足球少年,近来的曝光率几乎直追正在接受所谓“魔鬼”训练的中国国脚。归国少年的诉说和其父母面对记者流下的颗颗泪珠,让所有有同情心的人对那家“骗子”公司怒目相向。然而反过来看,任何一个骗局的得逞几乎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结果。中国巨大的足球市场和急功近利的历史无疑为“骗子”公司“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虽然中国的足球水平令人羞愧,但这并不妨碍成千上万的少年成为义无返顾的寻梦者。和多年前在自家门前的小土场上玩球的前辈们不同,电视媒体的发达让如今的寻梦少年坐享南美足球的精致和欧洲足球的豪华。对比中国足坛的粗陋,在一个小框框里演绎的国际足球无疑是令人向往的。他们认定:到传统足球强国去学习原汁原味的足球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大道。亦不乏有志少年,企盼着通过留学,成为中国足球的“救世主”。望子成龙的父母虽心有不舍,却不忍“扼杀”理想,于是即便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走。 然而,纯真的理想是远渡重洋的惟一驱动力吗?不是!图谋足球快速致富,也是不便启齿的重要内因。 近来有一个数字颇引人注目:据统计,中国男子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收入比中国人平均收入高出130倍,居各国之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7年后重新夺冠的中国女排面对企业抛出的200万元奖金而感叹:“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里,市场说了算。女曲的训练再“魔鬼”最多只能占个报眼,而这些所谓的球星在温泉别墅里的“魔鬼”训练总能成为头版头条。打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中国足球就像一个“人来疯”的小孩,越多人注视他,就越肆无忌惮、忘乎所以。然而,能勒令所有的球迷不看球,停止对它的一切追捧和讨伐吗? 有市场就有利可图,有利可图就必有人趋之若鹜。中国足球市场的“泡沫经济”造成了中国球员水平巨低而收入巨高的畸形反差,也给那些希望通过足球而暴富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们造成了一种幻觉,同时忽视了这种“泡沫经济”下必然承载的高风险。于是,家长们“砸锅卖铁”进行“苦”投资,除了盼望儿子成才,也希望得到经济上的高回报;而“骗子”公司则利用了家长们的这种非理性心态,铆足了劲要在这一广阔而不规范的市场上极尽所能榨取金钱。这群从乌拉圭归国的足球少年只是这种现象的牺牲品之一。 孩子的梦想、长辈的期望,甚至中国足球的不济都为“骗子”行骗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声讨“骗子”的同时,不妨也审视一下自己。 作者: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