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通过中国高科收购中远? 转让费超过一亿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1月08日02:18 球报 | |
外界盛传的健力宝系收购国际俱乐部的事情有了进展,在经过一个星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近日,中远俱乐部终于与张海达成了初步协议,将中超的壳、一线队、梯队以及基地,一并转让给张海。 考虑到中国足协对俱乐部之间的关联收购追查比较紧,张海的此次收购是通过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高科来完成的。不过,昨天晚上,记者又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张海的这次 中远成立三人谈判小组 不可否认,中远曾在中国足坛扮演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角色。依靠其强有力的经济实力,球队在第一个赛季,就完成了冲上甲A的目标。在2002赛季前的转会市场上,中远同样也是风光无限,分别以950万和900万的价格,引进了祁宏和申思。 不过,随着印尼三林集团以5亿美金,收购中远置业45%股权,整个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2003年上半年,中远对足球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以前的大投入,变成了精打细算。据中远队员介绍,本赛季整体收入较以往有了很大下降。“从合同上看,你可能一年的收入很高,但事实上,有很多钱是有限制的,根本拿不到的。” 没有了足够的能源作保证,机器就很难运作良好,中远俱乐部就是如此。上个赛季联赛结束后,在中远集团以及外资方印尼方面的干预下,徐泽宪迫不得已,将转让一事纳入到议事日程上。 据悉,上个月,也就是联赛结束后,中远成立了一个三人谈判小组,这个谈判小组的级别非常高,连俱乐部副总经理王国林也不在其列。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个三人小组的组成是:俱乐部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泽宪、中远三林置业的财务总监(这位财务总监是印尼三林派到中远三林置业的)、中远集团派驻人员。 这段时间,除阳光外,还有一家总部设在广州的上市企业与这个三人小组有个接洽,不过,这几家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疾而终。 张海系收购中远 就在大家将目光关注于阳光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却出现在了与中远的谈判桌前,据说,这个年轻人就是一年前收购了健力宝,开始涉足足球的张海。 张海是在元旦前两天来到上海的,他此行并不是来度假,而是肩负着重大的谈判任务。在他看来,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继不久前收购了辽足之后,张海又将他的巨手伸向了位于经济重镇的上海。 张海是一个资本运作的高手,在资本市场上,他动辄亿万,因此,对于收购中远所要花费一个多亿的资金,在张海看来就极为平常了,因此,双方的接触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麻烦。 由于张海已经拥有了深圳健力宝,而中国足协从名义上也绝对不允许俱乐部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因此在这次收购操作中,张海也玩起了技巧。 2000年4月,张海所掌控的“凯地”,收购了中国高科第一大股东深圳东方时代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东方时代”)70%的股权,后期更增持到90%的股权,完全换成了凯地的“金身”。而此前的东方时代刚入主由36所名牌大学发起成立、股权极为分散的中国高科。凯地借道东方时代,名正言顺地控股了中国高科。这里之所以提到这笔张海收购中国高科,是因为据传张海的此次收购中远,就是准备通过中国高科来完成的。 当然,江湖上也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张海的本次收购是通过他在江苏的一个朋友完成的。据说这个朋友当年与张海一起做股票,现拥有东方集团。 为拓展药业市场开路 一年前,在健力宝股权转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海宣布要尽快实现年生产和销售一百万吨的目标,以股权重赏天下经理人;并开始了对健力宝的全面“格式化”。在健力宝的起家产业上,张海寄希望于“健康产业”做招牌的功能饮品“第五季”给健力宝注入新的活力。在对第五季的推销中,他动用了健力宝队的五大当家球星,李伟峰、杨晨、郑智、李毅、郑斌,为这一品牌做推广。此后,他用开发了大头球,就是借用李伟峰的绰号———大头。这些措施,使得他仅仅在饮料这一块,一年创收两个亿。 与此同时,他还把健力宝药业划给了中国高科,与中国高科原有的生物药业合并,组成一个拳头。在经济界,大家有一个共识,生物药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可能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生物药业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张海作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嗅觉十分灵敏,张海自然十分重视这一产业,想借中国高科之手,依托中国高科强大的科研力量,完成对健力宝集团旗下药业资源的整合。而在整个整合过程中,张海故伎重演,仍然是走健力宝之路。张海看好中远,一是中远是上海球队,中国高科的总部在上海,正为整个操作创造了一个天然条件。另外,中远与健力宝有着共通之处,队中拥有祁宏、申思、吴承瑛、江津等几大品牌球员,因此,张海对于这笔投入在短时间内完成套现,充满了信心。 作者:特约记者宗渊 (来源: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