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职业足球 到底怎么玩?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30日09:13 解放日报 | |
2003年,“末代甲A”落下帷幕之际,中国足坛倒下了一座“塔”。红塔集团退出足坛,震惊了所有的人:连红塔都玩不起了,谁还玩得起中国足球? 一家年纳税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经营区区一个足球俱乐部,不算什么。但红塔集团最终决定,必须将这个足球俱乐部从集团中剔除出去,原因很简单:这个项目投入太高,产出太少。 十年甲A,有几家俱乐部能赚钱?红塔涉足足坛六年,每年砸进去近一个亿,收回的却只有一千万元左右,联赛最好的成绩只是第七名。面对这样一种尴尬局面,财大气粗的红塔也只好抽身而退。 在红塔退出之前,还有全兴、万达、松日、平安等企业的退出。如果去问他们“为什么不玩”,他们肯定会反问一句:“为什么要玩?” 中国的足球联赛已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很多俱乐部不断地烧钱,却看不到任何赢利的希望。全兴集团1994年入主川足时,一年投入只有约200万元,现在,这点钱只能勉强维持一个女足俱乐部。男足的甲A联赛中,一场重要赛事的奖金就不止百万元。如此“发高烧”般的投入,怎能不让人望而却步? 中国足球,应该怎么玩?这个问题,至少要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两方面来分析。 从客观环境来看,大型国企介入足球圈应当谨慎。实事求是地说,大型国企在足球俱乐部上不计产出的投入,造成了一种恶性竞争,客观上也造成了联赛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国有资产的流失?要遏制这种现象,就必须要求各俱乐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考虑投入。 从主观意识来看,很多俱乐部应该自我反省:与十年前相比,除了门票收入、胸前广告和企业赞助这“老三样”,我们开拓出多少创收的新渠道,在俱乐部市场化经营上有什么进步?一位俱乐部老总在谈起设立球队纪念品专卖店时不屑地笑道:“卖那玩意儿能赚多少钱?”殊不知,球队衍生产品的收入在国外俱乐部的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增加赢利方面,我们的俱乐部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红塔的退出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是一场不小的地震,却也让更多的人在中国足球进入“中超元年”前冷静地反思:搞职业足球并不是为了烧钱,要玩可以,但必须懂得怎样玩,否则,中国足坛今年倒下一座“塔”,明天塌掉一座“山”,到最后,究竟还有谁能坚持玩下去?本报记者张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