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商报:辽足还是不是咱家孩子?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29日20:46 时代商报 | |
在沈阳你随便问一个人:对辽足的印象怎么样?我敢说,你保证会看到一个憋得通红却发不出声音的面孔。 因为想说的话太多,挤在喉头,而且这些话又是相悖相斥,来自反差强烈的爱恨之中,复杂的大脑也难以让那份感性或理性突围到唇边。 于是,你等半天儿,就听到一声叹息,而且语调十分暧昧,就像说起自己不听话的孩子。 辽足,是十连冠的辽足;是涌现诸多青春偶像,为中国黯淡足球贡献少见阳光激情的辽足;也是末代甲A在艰难困苦中奋争拼斗取得刮目成绩的辽足;但它还是一个常常令人失望,憎恨甚至厌弃的辽足。 今天,辽足又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街头,是留,是走,内心一片迷惘。这个曾离家出走的不听话的孩子,至今身心还留着漂泊的创伤,却为什么又一次把手搭在通向坎坷的门柄上?走到门口的辽足在回望着我们,眼中是留恋还是期盼,还有说不清的狡黠。 “辽足”是辽宁打造出的金品牌,在我们因品牌少而甚感羞耻的时候,是否还要坐视一个金品牌的毁灭?我们羡艳欧洲、南美百年俱乐部厚重和对足球产业的支撑,却不能拿出耐心和坚定?我们检讨自身文化底蕴的稀薄时,却能任凭构成我们特性的元素流失? 如果,我们把辽足还当咱家孩子,他犯了浑,惹了大人生气,可以骂,可以打,可以罚,但不能不理他,不能无视他的困境、痛苦和正当需求,更不能一脚把他踢出家门。 辽足的手已搭在门柄。“市场行为”、“职业化进程”的托辞并不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安然。在中国不成熟非理想的职业足球里,行政的力量强大而必要,如果我们理解这一命题,就会知道我们的作用和责任。 我们的肩头是可以停靠孩子哭诉的地方。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球迷在内的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在辽足这个“浑小子”站到门口时,断喝一声: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