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质疑国奥“魔鬼训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26日09:56 北京日报 | |
本报记者 高炜 国奥队自本月16日正式在成都毛家湾开始备战12强赛的集训,至今已过去10天时间,除去22日放假一天外,全体球员基本上都处在高强度的一日三练中,“魔鬼训练”所直接带来的后果是队中一度有7人因伤缺课。毛家湾被主帅沈祥福视为福地,3年之前,他率领的国青队在这里通过苦练造就了2001年世青赛上的辉煌,3年之后,沈祥福显然希冀通过延续这一 国奥队目前的处境并不出人意料,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在15日的动员大会上的发言就为本次集训定下了基调,杨一民的讲话主要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三从一大”原则,他谈到“不能为国家荣誉拼命,不能在90分钟跑不死的队员,就不是国奥队员”,“如果在训练中不努力,最后被教练组勒令离队的球员,也将同时失去参加联赛的资格”,此外,杨一民还向教练组提出了16字要求“从严治队、从狠治队、大胆要求、严格管理。”训练尚未开始,一场整风运动率先开展起来。在随后开始的训练中,国奥队采取了所谓的“挑战人类体能极限”的一日三练,这也是球队自2000年组队之后首次采取如此高强度的训练方式。特别是在分组对抗中,队员们显然贯彻了“拼命”方针,铲球时毫不脚软,因此也造成了一些球员因伤不得不提前结束训练,球员痛苦倒地的情景也比比皆是,在对抗练习之后的变向折返跑更是让许多人累得直不起腰,有些球员索性在训练中“偷工减料”,个别旧伤一直未愈的球员如曲波也咬着牙投入到大部队的训练当中,沈祥福的大声呵斥让弟子们不得有稍许的怠慢,目睹训练的记者们不禁感叹,这究竟是训练场,还是集中营。 对于这种老一套的苦练模式,人们忍不住质疑,它到底能够在未来的12强赛中发挥多大的效用?这种质疑并非无的放矢,中国足球在这方面有过前车之鉴,远的是国家队在戚务生的带领下备战1996年亚洲杯赛,一天一个一万米,当时被人戏称为“田径队”,其结果是在小组赛中踉踉跄跄,侥幸出线。近的有国奥队为备战预选赛而在今年4月和8月进行了两次较长时间的集训,但事实证明在与叙利亚队的对垒中,国奥队非但没有轻松击败对手,反而比对手体能更差,斗志更低。国人显然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明年的12强赛中重演。杨一民曾以昔日的日本女排主帅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以及韩国国家队前主帅希丁克的大负荷训练举例,说明体能和意志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但这种喜人的效果是否直接归于单纯的运动量之“大”,就值得商榷了。以“魔鬼训练”督促球员刻苦训练固然是教练组的一片苦心,但长此以往,恐怕球员的意志非但没有得到历练,倦怠和烦躁情绪倒是潜滋暗长起来。韩国国奥队主帅金镐坤就曾提出,长期且量大的集训会出现许多弊端,球员在身心重负下更容易出现受伤和训练效果不佳的状况。事实证明,艰苦训练和科学训练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中国足球事业2003年至2012年发展规划》中也提到,各级球队必须贯彻“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坚持以苦练为基础、实战为核心、科学为指导,同时要求教练员不断地学习国际足坛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信息,加强足球训练规律和制胜规律的研究,不断推动训练方法、手段和理论的更新。比如,国奥队在今年的两次集训中曾邀请了国内某著名中长跑教练指导体能训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于是最终放弃了这种训练方式。 目前,对于国奥队较为有利的是,距离12强赛开打还有2个多月的时间,教练组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但改善的前提必须是有的放矢且尊重科学性和实际效果,这样我们才不会为国奥队的前景捏一把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