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困扰国奥:有人倒在拼抢中 不满媒体炒作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08:06 大连日报 | |
国奥队集中毛家湾10天,绝大多数队员在训练中保持良好的状态,拼得狠抢得凶、斗志高昂,这正是国奥教练组希望看到的,可以说,国奥队在训练之前的“整风运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记者发现,有三个不利因素正在干扰着小将们的训练。 拼抢凶猛有人倒下 如果国奥队参加明年奥运预选赛的名单为22或23人,那么目前的29名球员(如果届时路姜回归将是30人)中会有七八个人遭淘汰。在国奥队近期确定明年1月5日赴西班牙集训的人数为24人后,就意味着在今后几天里,将有5人成为首批落选者。虽然沈祥福多次说过“新人老人一视同仁”,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让边缘球员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很难的。 从16日首堂训练课开始,小将们就拼抢得特别凶猛,球场上飞铲之后人仰马翻的镜头时常可见。在每次对抗比赛前,国奥教练组也提示队员们注意铲球动作,但在其后几天的训练中,火暴的飞铲动作仍未见少。两天前,一位上海队员铲翻了一个辽足队员。后者火冒三丈脱口而出一句脏话后,在教练的斥责下,俩人均悻悻不语,但随后一次拼抢中,那位辽足队员马上用一记飞铲对上海队员还以颜色。其实这两名球员在国奥队中已打上主力,最差也是主力替补,俩人在平时其实也没有什么矛盾,在训练场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年轻人难免心浮气躁。 目前在国奥队中,还有曲波、王新欣、吴伟安、周麟等伤员无法随大队训练,昨天又增加了大腿拉伤的张亚林。他们的伤主要是在集训期间造成的,除了自己练得太猛,也有的是被队友误伤造成的。一位主力球员告诉记者,感觉拼得最凶的还是替补队员和新人。沈祥福就此也对记者们作了不下两次的解释:“队员们动作大一些没关系,只要不是针对人去的就可以。” 阴冷潮湿有人难受 尽管在成都毛家湾基地生活和训练过,而且基地宾馆对国奥队呵护有加,但国奥队员们对于这里的居住环境和天气仍然不太适应,甚至表示出不满。在实德猛将王圣被感冒折磨得戴着个大口罩看训练的时候,同样来自实德的胡兆军也染上了感冒,只不过小胡感冒症状轻一些,还能够坚持随大队训练。但来自长春亚泰的前锋队员曹明就没小胡那么幸运了,昨天也患上感冒的曹明和王圣一样,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棉帽子,出现在伤病员一组中。“训练量大,每天都出很多汗,这里的天气潮湿阴冷,也见不到太阳,还能不感冒?”一位队员对记者说。此外,尽管队员所住的竹园宾馆24小时空调开放,但由于电力不稳,停电是常事,见不到阳光的房间总显得阴冷,潮冷的被褥最让人感到难受。 从16日到昨天,成都唯一见到太阳的一天是22日,而这一天正好赶上球队难得的休息日,想想很是好笑。23日晚上毛家湾突起大雾,到24日上午,基地内十几米外看不到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奥队上午的训练只好临时改为技术理论会。 现在总算是理解了小学音乐课时学唱的那首反映巴蜀风情的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大连,太阳出来有什么可欢喜的呢?但在这里,在这个季节,你就会知道见一次太阳有多难! 在伤病的困扰下,国奥队有时进行全场对抗时,只能进行9打9,而且其中还有1人是可以参与两方进攻的自由人。沈祥福说,即使我们练得只剩下4个人,也要坚持到底。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是可取的,当然,国奥队也绝对不会出现仅剩4个人的情况,但人员持续的不足显然不利于他们演练11人整体技战术打法,国奥队赴西班牙拉练的日期越来越近,这个问题也就越来越急迫地摆在沈祥福的案头上。 媒体炒作有人不满 国奥集训动员会上,国奥队领队朱和元向全国各地来采访的记者主动示好:“希望媒体和球队之间多理解、多支持!”他还表示每天训练结束后,将给记者们10到15分钟的采访时间。国奥队的确说到做到了,其后记者们每天看完训练,沈祥福都会接受记者们的联合采访。但一些追求所谓猛料的媒体显然不满足于做这些“表面”文章,于是,一些让国奥教练、队员很不满的负面报道出笼了。 几天前南方一家报纸称,在国奥队报到次日晚7时许,一名国奥队员搂着一名年轻女子在竹园宾馆门前一跑车前深情拥别,记者写到这里笔锋一转:旁边一位国奥队友说:“我先进去,不坏你们好事了。”看到这里真是让人浮想联翩。而一位国奥教练后来在说到这篇报道时都被气笑了:“这样的报道都不值得我们一驳,我们晚上要开队会,队员们在房间里都出不来,你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 在前面所说的辽足队员铲倒上海队员一事后,有媒体对该辽足队员进行了炮轰。一位教练对这样的报道表示了不满:“队员们之间平时关系不错,没有过节儿的。他们都是年轻人,在场上有时因为动作大可能会治气,我们教练组也是完全有能力让他们承认并改正这一点,后来他俩下场时不也是什么事都没有,又像哥俩一样吗?但媒体有意炒作这件事后,让人感觉这件事好像大得不得了,你说这有利于球队的备战吗?”沈祥福在说起这则报道时只有一句话:“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样不负责任的炒作!”本报记者牟晓杨成都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