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多少烟头点燃掐灭 多少酒水开瓶饮尽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24日02:53 东方体育日报 | |
有多少种香烟曾经在甲A江湖上点燃,而后掐灭。——泰山将军、武汉红金龙、青岛哈德门,也许还有云南红塔,几乎都是烤烟。有多少种酒水曾经在甲A盛宴上开瓶,而后饮尽——国内老字号白酒全兴水井坊,中国合资的汉斯啤酒,还差瓶葡萄酒。当然,电器的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申花的洗衣机、松日的彩电、厦新的DVD、三星的冰箱之类。站在十年甲A的各式名头上,你可以当之无愧地直奔小康。 穿梭十年,回到最初的1994,王俊生的那本《我所知道的中国足球》第115页回顾了当时的12家俱乐部:北京国安、大连万达、广州太阳神、上海申花、辽宁远东、山东泰山、四川全兴、广东宏远、吉林三星、沈阳东北六药、江苏迈特和八一。最为坚挺的是北京国安。从1992年底到中信国安集团与北京市体育局共同组建北京国安俱乐部。到俱乐部变更为直属中信国安集团,再到2003年3月,北京现代以1.18亿元冠名球队,职业联赛的前九年,国安一直大旗不倒。最为疲软的是江苏迈特,1994年3月介入,1995年8月便告退出。由此开始,各式企业和公司就开始在中国足球这个道场里来来往往,进进出出。 企业运作俱乐部和冠名赞助球队,是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但同样可以映衬出中国职业足球“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状态。一份比较官方的说法来自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十年来冠名甲A俱乐部的企业多达59个,涵盖制药、金融、通信、电器、烟草等多种行业。这样一种很不稳定的职业俱乐部架构,也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而在职业联赛的最初几年,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被人很形象地戴上了“皮包公司”的帽子,而这类皮包公司对于足球的情感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通常的操作过程是,企业赞助俱乐部,通过俱乐部打响企业和当地的名声,然后通过球队、成绩和地方政府进行“勾兑”,完成从成绩到政绩的转化,也就是完成了一次“分数寻租”的过程。 这种操作模式,在甲A十年的成功案例中屡见不鲜。而广东足球的衰落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这一道理。当广州市市长说出:“市长管市长的事情,把足球完全交给市场”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广东足球在甲A时代的没落。皮包没有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更没有了一夜情的基础。 1994年,江湖上盛传,万达老板王健林随身带一个极大的黑皮包,里面装的全是用来发奖金的现钱。1999年,曾经要和足球“山盟海誓”的王健林也彻底大撒把了。郎效农形象地比喻:中超就是彻底砸碎皮包公司的形象,所谓18条军规,都是皮包无法承受之重。作者:顾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