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
什么是职业化?什么是市场化?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追求,文雅一些叫追求利润,通俗一点叫追求金元。
甲A的运行所遵循的市场规则也是一样的,供需从稀缺到过剩,从涨价到跌价,最终回
归价值本身。
如果可以画出10年甲A的经济曲线,可以看到初期的市场投入得到了奇迹般的回报,四川全兴的崛起、大连万达的腾飞,都是借助于甲A联赛的影响力。所以就有了前卫寰岛的一掷千金和哄抬物价般的纷纷加大投入,但是投资很快过热,于是各俱乐部又开始压缩开支,出卖冠名权以及胸前背后的广告。
球员的收入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转会市场开放时的甲A球员因为稀缺而价高,但是随着足校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很快导致球员过剩,今年摘牌会上黑压压的下岗名单说明了一切。
如果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市场,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问题在于,主观的力量总是试图改变市场化的轨迹。球员收入并没有向它的价值曲线回归,因为老板需要成绩来获得非市场性质的优惠政策;地下交易猖獗,使得大量的金钱以各种方式流向了不知名的去处。山东鲁能俱乐部某任总经理曾经在不经意间说出“我们每年的公关费就上百万”,公了什么关?
市场的杠杆还来不及充分发挥作用,行政的、边缘的力量已经在扭曲甲A的金元力量并使其异化,如果看到这一点,就能够预计到今天的甲A还远没有为明天的中超作好准备。
典型案例①
早退赚迟走亏
1997年秋天的深圳,金鹏集团老板利焕南将经营了1年多的球队以2900万元卖给云南红塔。而利焕南因此成为投资足球中少见的可以全身而退的民营企业家。
1999年年底,广州松日队从甲A降级;次年,松日队降到乙级,随后球队解散。老总潘苏通血本无归,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潘苏通前后投入总额在1亿元以上,此时欲哭无泪。
【点评】在市场化并不充分的中国足坛,民营企业家要靠自己的血汗钱在这里摸爬滚打,是一场颇具风险的游戏。
典型案例②
明引援暗吃水
某巴西教练,在中国多家俱乐部厮混,最终都不能长久。他不仅反感总经理插手外援引进,还总和自己挑的外援发生矛盾,势如水火。
某赛季该教练又找来一巴西外援,但是没多久,两人反目。原来该教练瞒着球员吃了他工资里的一大部分。再一打听,原来该主教练在每个俱乐部都如此,所以都呆不长。
其实巴西教练只是做得过分一些,在中国足球俱乐部中,频繁换外援背后通常是大量的“吃水”。
【点评】在外援引进上,拿回扣和“吃工资”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现象,反正是老板的钱,不拿白不拿。
甲A数字
70万-1200万
1995年黎兵的转会费仅仅为70万元人民币;而到了2002年底,辽宁队为张玉宁的转会开价达1200万元。1.7亿元
陕西国力队总裁李志民回忆,从1996年至今,陕西足球俱乐部已经花费1.7亿元人民币。1.7亿元,这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无异于是个天文数字。700万元
上海申花队本赛季客场胜八一后,取得四连胜,据传俱乐部总共发放了700万元奖金。
媒体观点
尽管有不少俱乐部对外宣称盈利多多,但真正能够自养的却没有几个,多数俱乐部仍旧依偎在母公司温暖的怀抱里。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投资必定缺乏理智,而烧钱只能带来短暂的热闹和虚假的繁荣。———《体坛周报》
据统计,9年期间,27家甲级俱乐部的所有权更替了30多次。更可怕的是,中国职业足球经营了10年的时间还不能让人看到哪怕一丝的赢利前景。———新华社
甲A辞典
球星:年收入达100万元平均每个进球10万元的人,但他们仍然会成为球迷心中的偶像。
球员收入:所有球迷都想知道,所有球员都不敢说出来的一个数字。
烧钱:主要是指痛恨自己花钱速度太慢的甲A大佬,甲A职业化的诞生解除了他们多年来的心病。
(林锴/汪涛/王宫整理)
甲A联赛的良性运转需要资本保证,这个问题困扰了足协的两代领导人。(photocome供图)
球员不仅能成商品,还能当商人。
(图片见PDF版C3版)
作者: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