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女排一路同行--三代排球迷讲述自己的故事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7日03:39 北京晨报 | |
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宋世雄干脆的解说,女排姑娘感人的拼搏,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伴随国人走过20世纪八十年代。岁月荏苒,当年见证五连冠的热血青年如今已经人至中年。时过境迁,如今,当中国女排重新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时,他们的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把赵蕊蕊视做心目中的偶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广大球迷与中国女排始终一路同行,他们和中国女排的情感故事同样可以记录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历史瞬间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上,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战绩第一次站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我给郎平发过贺电 (寇广禄73岁成都市外贸局离休干部) 往事自述:我开始看排球正好是在1981年,下了班后单位的人都没回家聚在会议室里看转播,那时候电视不是家家都有。与日本队比赛那天我就预感到中国队会夺冠,早早地买了两捆鞭炮。中国女排一夺冠,我连屋都没出就打开窗户点燃了鞭炮,很快整条街上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时大家伙那个激动呀,比过年还喜兴,可我因差点把局长的办公室给点了,而被领导批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有我这么一个铁杆排球迷。 20世纪90年代,女排成绩不好,大家更爱看足球、篮球了,但我还是只喜欢女排。1996年郎平率中国女排拿到了银牌,我激动得一个晚上没睡着觉,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到邮局,给女排姑娘们发了一封贺电。 采访手记:拿下日本两局后,我拨通电话采访寇老爷子,从急促的语速就能感觉到他对女排的真挚情感。寇老爷子明天应邀来北京参加CCTV女排庆功会,他的行李中包括老女排的集体签名和几十年积累的女排比赛记录和杂志剪报,令人禁不住感叹老一辈的球迷似乎更执著更专业,他们没有把排球仅仅当做比赛,或许是一种信仰和追求。 历史瞬间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决赛中以3比0完胜东道主美国队,取得了“三连冠”的同时第一次获得奥运会金牌,迄今为止,这仍是中国体育中惟一的一块集体项目奥运会金牌。 赢球比涨工资还高兴 (邹先生41岁北京媒体编辑) 故事自述:当时我正好20岁,正在北京平谷当兵,那个时候除了站岗值勤的人外,全部都聚在操场上看女排比赛转播。大家围着一台14英寸的小彩电,有时候信号不好老有雪花,还得时不时地派人去转天线杆。我们那时的工作安排都得以排球为先,只要有比赛没有不看的,我坐火车回老家,满车厢的人都在谈论女排比赛,那个年代排球的受欢迎程度比现在的足球火爆多了,中国女排一打出好球,我们就情不自禁地大喊几声。中国女排在那个年代就是一种力量的化身,是大家伙的精神寄托,要是女排赢球感觉比自己涨工资还高兴! 采访手记:回忆起往事,邹先生兴致很高,不时蹦出“海曼”、“天安门城墙”这些激动人心的词汇,可依然关心女排的他已然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场场不落了,因为“工作节奏太快”,现在排球不再是他体育生活中的惟一,每周和同事踢一场足球,成为邹先生的固定健身项目。 历史瞬间 2001年,悉尼奥运会铩羽而归的中国女排重新组建,陈忠和转正为主教练,另起炉灶重开张,身高1.97米的赵蕊蕊进入国家队。 看球就是因为赵蕊蕊 (小汤22岁现在广州工作) 故事自述:我以前喜欢足球,2001年的时候才开始看排球,完全是因为赵蕊蕊,感觉她挺有意思的,个子高高的比较可爱,然后自己就动手制作了一个赵蕊蕊的个人主页,从设计到维护更新全部是自己弄,比较辛苦。 在论坛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也和我一样把赵蕊蕊当偶像看,排球本身倒是次要的,有一次还有人发帖子问我赵蕊蕊在哪个俱乐部打球,显然国内的女排联赛他根本不看。老女排五连冠的时候我还小,只知道郎平,其他人说不上来。这届世界杯比赛我一场没看,只是在网上看新闻知道结果,将来有机会现场看一次八一队的比赛,能见到赵蕊蕊就更好了。 采访手记:采访小汤是通过网络上的QQ聊天软件进行的,他说自己经常在网上呆着,更喜欢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生于1981年的他不清楚五连冠的历史实在正常不过。生于一个偶像的时代,看不看篮球都可以喜欢姚明,踢不踢足球都能迷恋贝克汉姆,不看女排世界杯喜欢赵蕊蕊又何妨呢,崇拜她不就是崇拜中国女排吗? 晨报记者王海鹏/文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