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女排魂民族魂 17年中国女排的沉浮起落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5日19:56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王子江曲北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新一代的中国姑娘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女排赛场上,连续刮起11场“完美风暴”,以出色的球技和奋发的精神,圆了国人期待了17年之久的世界冠军梦。 17年,中国女排宛如一首歌,一直埋藏在我们心底。“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但这首歌连续高亢数年后,转入低迷回旋,令人焦急。 今天,胜利的音符终于如水浆炸迸,排球场上阔别了17个寒暑的《义勇军进行曲》再度奏响。 中国女排重夺世界冠军,久违的胜利使13亿国人露出微笑。女排夺冠,意义非同寻常。人们不禁会追寻厚重的历史积淀,续接那激情如歌的旧日辉煌。 女排魂 民族魂 1981年,中国女排姑娘们在主教练袁伟民的率领下,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第一次在日本夺取了世界杯冠军,开创了五连冠的伟业。中国女排表现出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激荡风云,引领时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中国女排从此成了‘拼搏’的象征,其影响超出了体育范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就是顽强拼搏、永不服输、志在夺冠,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沈阳回忆说。 全国各行各业学女排,女排精神激励着中国人发奋进取、豪情万丈。随着中国姑娘在世界排坛的五连冠,“东方不败”的中国女排成为了胜利的标志,爱祖国、爱女排的情结在全国人民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当中国女排在1988年陡然间失去世界冠军后,人们格外关注和痛心。女排大旗不能倒,女排崛起盼明朝。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盼居然望眼欲穿;这一等整整等了17年。 爱之愈深,痛之愈切。五连冠后中国队的第一任主教练李耀先,居然遭到杀身之威胁,因为他的队伍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仅赢得铜牌,被媒体称为“兵败汉城”。 1992年,中国队在奥运会上名列第七,两年后又在世界锦标赛上被挤到第八。而每次名次有大的波动,中国排协收到的指责信和电话都会大量增加。高沈阳说:“有些人骂得非常、非常难听,但是我们很理解,全国人民对女排太关心了。” 然而,17年来,人们给予女排更多的还是鼓励。高沈阳说:“来自各个层次各个年龄的人都曾鼓励过处于低谷中的女排。他们有的来信出主意,有的探讨排球技术,甚至还有自告奋勇来当教练的。” 郎平,这位被国际排联评为20世纪最佳女运动员的前中国队队长,曾描述过这样的故事:一次,有一位74岁的老太太专程拿着郎平的自传,让她签名,并她劝出任主教练,当时,她不禁流下了眼泪。 17个寒暑、17载沉浮,中国女排的教练和队员换了无数拨,但惟一没有换的是中国女排在国人心目中特殊的位置和特殊的情结。中国女排连接着一个迸发着激情燃烧的时代,是国人希望的寄托,女排与中国,中国与女排,曾那样地紧密相联,其它体育项目难以取代。 女排魂 改革魂 1994年,栗晓峰率领的中国队在亚运会上败给韩国队,此前又在世锦赛落到第八,中国女排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降临。 更令人担忧的是,奥运金牌战略使各地纷纷砍掉耗资巨大的排球项目。短短几年,排球在全国范围内急剧萎缩。全国的女排专业队伍由80年代的30多支锐减到1995年的16支。以赛会制展开的全国联赛没有观众和赞助,没有媒体的关心。 1995年,刚开始负责排球工作的高沈阳前往江西观看全国联赛,这是他第一次观看全国比赛。“全场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冷冷清清,令人寒心,”他回忆道,“不改革绝对不行了。” 当时,足球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篮球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为了进行排球改革,排球管理者们和排球前辈,专门请当时负责足球改革的王俊生做报告,后来又到足球管理中心请他们谈了改革的思路和做法,也与篮球的管理者们交换了意见。 1996年底,以主客场打联赛为主的改革全面推出,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情景令人激动,四川可容纳1万多人的体育馆几乎爆满。年轻队员脱颖而出,联赛为她们的成长创造了最好的条件,”高沈阳说。 女排的这次夺冠,可以说是7年改革浇灌和孕育的果实。高沈阳说:“夺冠与改革有密切的关系。改革巩固住了当时的队伍,保留住了振兴女排需要的最基础的力量。没有改革,那十几支球队可能早就垮掉了。” 但是,排球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达到像足球那样的规模,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国家队还必须要保持传统的训练体制。高沈阳说:“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依靠举国体制发展排球仍然是一条捷径,不能全部将女排推向市场。” 不过,17年后中国女排重新夺冠,无疑给进一步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的俱乐部体制,使球员职业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女排魂 冠军魂 17年的等待是痛苦的,但是岁月磨灭不掉女排再创辉煌的决心。 张蓉芳是惟一一位以队员和主教练身份夺取过冠军的老女排队员,她始终坚信中国女排会重新站到最高的领奖台上。“这些年来,我经常告诉自己,女排重夺冠军就在明天。”现在担任排管中心副主任的她说。 郎平,这是个倍受国人尊重的名字。10多年来,“铁榔头”四处漂泊,但不管在美国、意大利还是其它国家,她都关心着女排的发展。1996年到1998年,她临危受命,出任主教练,为中国女排的重新崛起牺牲了爱情和家庭。她信任中国女排,她多次说:“给她们时间,相信她们一定会取得最好的成绩。” 栗晓峰是中国女排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在主教练位置上仅呆了22个月。然而就是这位被认为是将中国队带入最低谷的汉子,在告别女排时,仍然说出了这样苍凉而悲壮的话:“我的生命在这里注入了那只小小的排球,永远希望女排能重振雄风。” 冠军,早已成了中国女排的名字。它是老女排拼搏的精神,早已如刀,刻在了每个中国女排人的身上;如血,流在每个排球人的心中。 追梦。17年来,国家队换了多少拨队员,多少拨教练,可是他们都在苦苦追寻这个梦! 高沈阳感叹地说:“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会告诉自己,夺冠是早晚的事情,这不是梦。” 他说,自从参与女排的管理工作,接触到的所有同事,所有排球前辈,他们都没有放弃,都在拿老女排精神作为杠杆,“一直在不断消化,理解,努力去实践这个梦。” 但是,高沈阳说,曾几何时,中国女排由于为夺冠而夺冠,走了很多的弯路。 为了夺冠,他们曾“急于求成”。90年代初,为了急于延续老女排的辉煌,女排管理者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一线队伍,忽视了后备力量的培养。到90年代后期,他们突然发现,在全国根本选不出一名1978年左右出生的队员,人才严重断层。这是血的教训。 为了夺冠,他们曾采用过“非常手段”。2002年,德国世界锦标赛上,中国女排故意输球引起风波,这个教训使他们刻骨不忘。 高沈阳说:“通过一年的教育,她们对老女排的拼搏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终于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只有真正具备了老女排拼搏、不服输的精神,才能带动技术上和作风上的进步,才有可能长盛不衰。” 冠军,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激动人心的胜利,也不仅是一座闪光的奖杯,女排代表的冠军,更是一种永恒的、催人奋发前进、不惧一切困难的精神。 女排魂 中国魂 80年代的“女排精神”符合那个年代的需要,用体育凝聚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年的“女排精神”在当今又融入了更丰富的内涵。 高沈阳说:“排球被提升到那样的高度,是有特定历史条件的。80年代初,我们刚开始改革开放,全国上下面临许多困难,需要一种精神来调动全民族创造奇迹。在排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创造了那样的成绩,这是全国人民最需要的,是时代最需要的。” 但在中国全面开放、全面走向世界的今天,女排再次夺冠,已经不太可能具有22年前那样的影响力。毕竟,时代不同了,中国体育正在以集团军的强势向世界顶峰全面冲锋,国力增强、走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也正以更成熟、更自信的心态看待世界赛场上中国选手的每一场胜利。 不管是郎平,张蓉芳还是高沈阳,在回顾17年来中国女排的发展之路时都感叹道,其实这些年来,中国女排一直都是世界强队,从竞技体育角度来说,前三名甚至前八名也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在意大利执教的郎平说,世界冠军只有一个,不可能总是中国人赢得。“我觉得体育的关键还是能够振奋精神和士气,同时也是一种娱乐。不要让体育承担体育以外的东西,最主要的是看运动员的精神和对事业的追求。” 中国女排,今天再次圆了国人期盼已久的世界冠军梦,中国女排的再度崛起虽然没有超越老女排的历史功绩,但却给“女排精神”注入了更丰富的时代内容。 体育改革和排球联赛为年轻的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打造了扎实的平台,让女排姑娘们每个周末都能给球迷带来快乐,让中国女排继续在世界大赛上能为国争光,这是时代对女排新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