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光:女排曾是推动改革开放的“精神力量”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5日10:35 南方都市报 | |||||
系列访谈之王春光 关键词:女排精神 女排曾经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力量。 王春光简介 浙江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农村社会学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系年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实行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大力提倡晚婚晚育。11月26日—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84年10月1日,首都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 1987年5月6日—6月2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这是建国以来最大、损失最严重的森林火灾。 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这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性成就。 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1991年1月28日—2月18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指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1995年11月16日,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京九铁路穿越9省市的98个市县,全长2235公里。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7月1日,香港回归。 ——摘录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事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造了五连冠辉煌的中国女排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你能不能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女排精神”的形成原因? 答:一方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由于认识到过去观念偏激,大家在精神上受到挫折。那是一个在精神上需要救助、营养的年代,也是迫切寻求新的精神支柱的年代,而女排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所以产生了人们奋勇向前的动力。这种鼓舞性非常之大。 问:你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也曾走上街头加入到大学生的游行队伍中。应该说你对“女排精神”感受很深。你能不能回忆一下,在当时“女排精神”到底对国人有多大影响力? 答:最为明显的是当时全国大学生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如此。当时人们刚刚从理想状态走出来,面对落后的现实时却又追求一种新的理想。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开放,价值观比较单一、功利心还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精神”确实能影响到整个社会。 当年……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一边唱起这琅琅上口的歌曲,一边心潮澎湃地看着中国女排第一次捧起世界杯冠军,悄悄地剪下报纸,燃起庆功的鞭炮,或者守在经过长途跋涉后才看到的一台小电视机前……八十年代中,中国人不停地兴起学习的热潮:“学大寨、学大庆、学雷锋、学张海迪、学李素丽、学女排……” 问:从社会学分析,什么样的社会事件或变革才有可能造成“女排精神”所产生的影响? 答:“女排精神”是一种精神榜样,那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如果不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恐怕很难产生强大的震撼力。 问:你如何评价这种狂热追捧? 答:女排现象也正说明了那个时期人们思维的单纯,现在人们的理念则成熟许多。 问:中国的乒乓运动一直就处于世界前列,但为什么没有一个“乒乓精神”呢? 答: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乒乓球一直实力很强。因此他们创造成绩,不会像女排那种突如其来的胜利让人更加振奋。 当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在中国播出后引得万人空巷。这部描写女排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争的电视剧在那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晴空霹雳”、“流星赶月”等带有魔幻色彩的打球技巧使排球这项体育风行一时。一篇流传甚广的网文这样写到:生于七十年代,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晴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问:从人们对女排精神绝对崇拜,到人们思潮多元化发展,除去中国女排在以后17年战绩不佳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答:在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后,现在的社会正超着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观念的分散。而人们眼界的拓宽,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思想,人们的观念更理性。这种情况下,全社会不可能在某一点上达成共识。应该说,随着观念的成熟,中国女排已经被从“神”还原成“人”了。 当年…… 1990年的世锦赛是由中国主办的,当时中国队还召回了老将郎平,志在夺冠,但在决赛中负于最后一次在世界大赛中露面的苏联队,只获得亚军。此后,古巴队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垄断了所有世界大赛的冠军。 问:与女排精神相悖的是女排联赛一直不景气,原因是什么? 答:这里有一个时机的问题。中国的女排联赛起步较晚,没沾“女排精神”多大光。另外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各项体育联赛相继推出,让商家有了更多选择余地。 问:本届世界杯中国队夺冠军,对于女排精神的弘扬或者继续推广作用有多大? 答:我觉得作用不大。只是对于排球圈里的人有一定影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项目,可能人们会说中国女排又行了,又夺冠军了。 问:发扬女排精神的必要性有多大? 答:这要看你怎么来处理这“精神”中的含意。例如西点军校把学习雷锋作为他提倡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说这所学校除了提倡雷锋精神之外就没有其他精神了。在“女排精神”中,她们敢于拼搏、刻苦努力这些方面还是值得提倡的。但这不是女排独有的,其他行业同样存在着拼搏、刻苦。如果一定要把拼搏精神完全赋予“女排精神”,恐怕是不行了。 当年…… 2001年男足十强赛前,阎世铎这样勉励男足:“竞技体育不仅代表着国家荣誉,也是人民群众情感的寄托。像中国在六十年代的登山、七十年代的乒乓外交、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九十年代的中国女足……” 问:就目前而言,什么样的社会事件或变革才有可能产生当年“女排精神”的影响力? 答:不会有!至少这几年不会有。中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像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他可能会盲目地追星。但我们应该看到,那是发育还不成熟的表现。只有成熟的社会才能很正常地对待某项成就。目前的中国就是这样。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韩双明 本版图片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