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竞争促使比利时双姝决裂 少小无猜终绝于江湖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10:02 南方都市报 | |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时候,一个来自比利时北部说荷兰语的小姑娘,和一个来自这个国家南部操着法语的小姑娘,她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少年比赛中相遇,每次相遇也总有着说不完的悄悄话…… 那时候,网球只是她们的功课,不是职业。 后来,她们慢慢长大,友谊也在慢慢成长。她们常常一起旅行,奔赴一个又一个赛场,她们彼此加油,为自己也为对方的胜利由衷地高兴…… 那时候,她们的排名还很低,她们的对手还很多,她们还不用每一站比赛都要为面对对方而操心。 后来,她们中的一个要结婚了,另一个理所当然受到邀请成为伴娘。这种亲密无间让所有人羡慕,她们已不仅仅是一对好朋友,她们还被称为好姐妹,虽然她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 那时候,天很蓝,心灵很纯净。 可是,2003年,一切都改变了。 2003年11月8日,WTA年终总决赛。赫宁在小组赛第二场2比0轻松战胜卡普里亚蒂,确保自己晋级半决赛,同时也确保了自己获得WTA年终世界第一的排名,而原本,这是克里杰斯特奋斗一个赛季下来手中最珍贵的财富。 “她打得很好,这是她应得的,我对此没什么好失望的。”这就是克里杰斯特在当天对“朋友”的祝福,而近距离采访的美联社记者对此的描述是:克里杰斯特只是得体地表达了最起码的尊重,再也没有友情。 法网裂痕 最早的转变也许要追溯到法网的决赛。6月的巴黎之前,她们也曾在决赛中交过手,但那一次,是大满贯,是神圣的罗兰·加洛斯红土场,是近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一直以来在双方的交手中占优的克里杰斯特忽然之间崩溃了,不到60分钟,便以0比6和4比6的悬殊比分丢掉了比赛。 2003年的6月7日,10岁时就曾向母亲许诺要在法网夺冠军的赫宁在罗兰·加洛斯灿烂盛开,光环之旁是克里杰斯特落寞的表情。也许只有身处职业网球的世界,才能真切感受一个大满贯冠军与亚军的天渊之别,哪怕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无法不嫉妒,无法真正释怀。 表面上看,最先失衡的是克里杰斯特。7月美国圣迭戈的阿库拉公开赛,两人再次在决赛中相逢。克里杰斯特在6比3先胜一盘的情况下,赫宁以脚上起泡为由请求治疗,短暂的调整过后,赫宁以6比2、6比3连扳两盘赢得冠军。失利的克里杰斯特再也顾不得昔日情谊,赛后对着全世界的媒体指责赫宁:“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和她比赛,她都会用上这一招(指借口治疗来调整状态)。” 而赫宁对此的回应是:“她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一对好友终于出现裂痕。 美网决裂 矛盾的激化是在8月的美网。她们都太优秀,这也注定了她们又一次不可避免为另一个大满贯做最后的决斗。决赛前一天,赫宁与卡普里亚蒂在半决赛中进行了一场被喻为可以入选女子网球最经典赛事的鏖战,3个多小时的比赛,赫宁获胜,但代价是战至凌晨,精疲力竭,不得不打点滴补充体力。赫宁赛后还故意针对克里杰斯特此前的指责说,因为不想再被冤枉,她放弃了比赛中治疗的机会,虽然她的双脚钻心地疼痛。甚至宣称,她很可能放弃次日的决战。 但是不到24个小时,赫宁重新站回亚瑟·阿什中心,又一次以2比0击败了克里杰斯特。 连续两次因为同一个对手而错失大满贯,克里杰斯特内心的失望可想而知,而这种失望里是否还夹杂着其它情绪,比如嫉妒,甚至仇恨?也许克里杰斯特的父亲在美网之后的说话多少有些反映。这位年轻时曾做过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老人毫不留情地指出,赫宁过去一年一直在服用某些增强肌肉力量的药物,否则凭赫宁的身材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赫宁当然不会接受这样的指控,而这一次她在媒体上对对手的回击包括了“荒谬、小气”等同样毫不留情的字眼。赫宁的教练也站出来批评克里杰斯特完全是出于“酸葡萄”心理才会无中生有,因为她已经连续两次在大满贯中被赫宁击败。 虽然不久后克里杰斯特主动站出来为她父亲的话向赫宁道歉,两人之间在谈到对方时也尽量使用礼貌合适的字眼,但那种温馨的友情再也不可见,那种周到之下的空洞让局外人都难免心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