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根 这样的德比再异彩纷呈都只能是“残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03:06 东方体育日报 | |
昨天虹口体育场的看台上,一半是炽焰,一半是静水。国际惨败虹口,对球队而言或许多少有些偶然,但对球迷而言,看台上的这场惨败却是早已注定——四个月前,他们连八万人主场都被申花球迷“抢”去,又怎能奢望在虹口孤零零的19号看台上只手遮天? 冷雨中,血仍未冷。嗓子喊哑了,旗帜倒下了,球队输了,他们依然在坚持。“海神”们对足球的爱与其他人毫无二致,但他们每次德比都得光临两座客场。他们被认为是这座 为什么是申花?这似乎是个比1+1更简单的问题。是呵,时间的力量高于一切;为什么是国际?在这个语气叵测的简单问题背后,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过它的答案,于是,这个问题成了比“爱一个人是否需要理由”更难解的谜。一个寂寞的谜。 5年来,从素面朝天的“兄弟德比”到冠军盛宴般的“巅峰德比”,上海两支球队像两列并行的磁悬浮列车向前飞驰,“德比球迷”却依然在5年前的铁轨上漫步,像一根时针走在秒钟里。当我们开始将“上海德比”与“伦敦德比”、“马德里德比”、“罗马德比”相提并论之时,却不曾想起,真正有境界的德比,绝不仅仅意味着球队实力的均势,更大程度上,球迷才是它的地标、它的根。真正的德比,未必需要势均力敌的球队,却必然有着势均力敌的球迷。试想,如果马竞球迷蜷缩在卡尔德隆一角,如果曼城主场一片长红,这样的德比,哪怕打得再异彩纷呈,都只能是“残疾”。 “海神”们窘迫的生存空间,不是任何人的罪过。和场上的德比一样,我们的看台同样需要时间去培养。5年的时间让我们拥有了两支顶级联赛的强者,但这远不足以使我们获得真正的德比所需要的球迷。也许,只有当国际球迷有了自己的后辈,当国际开始收获自己的历史,这一切才可能真正得到改变。 是的,当孩子坐在看台上说“这是我爸爸常坐的位置”时,我们的德比才真正有了根。作者:麦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