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德比佩特成为主角 爱发脾气在申花享受孤独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01:28 新闻晨报 | |
一道美妙的弧线划过昨天的虹口体育场,他的制造者就是申花的塞黑外援佩特科维奇。这个精彩的任意球直接破门彻底打碎了国际队翻盘的希望。不但如此,佩特还助攻队友张玉宁打进了第二个球。这两个进球非常关键,一定程度上讲,成为了这场比赛的胜负点。 “要么不进直接任意球,要进就在这个周日的德比大战中进。”在德比大战前,谈到自己主罚的直接任意球似乎总是差一点的时候,佩特给了我们一个承诺。昨天,充满自信的 都说佩特脾气大,来申花第一天训练就当众指责曲圣卿,可是他会耐心地听两个女儿讲中国学校里的趣事;刚来中国时,有人把他称为“甲A第一外援”,不过现在他会谦虚地加上“之一”;在巴西,他曾举办过1千人的生日聚会,但在上海过生日,只有托马斯、可可几个朋友祝他生日快乐…… 中国有句俗话,“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有一个词,“酒肉朋友”。记者费了好大的劲,仍无法使佩特明白为什么要把朋友之间的交往比作水,他甚至猜测“酒肉朋友”的意思是那个朋友喜欢喝酒吃肉。 虽然不能理解这些中国词语,但佩特说出了他的交友原则:“如果一个朋友犯了错,我当然会很直接地指出他的错误,不会像有些人那样拐弯抹角,这是我的性格。如果从此以后,他不再理我,那么我也不会再睬他了,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朋友。” 很难评判类似佩特这般的率真性格是好是坏,但按照我们的传统思维,他的作法无疑很容易得罪人。当佩特顶着“大牌”的帽子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指责别人时,同样在中国联赛混出点资历的老球员是很难服气的。事实上,记者也确实听到不少申花球员对佩特的抱怨。把佩特“对待朋友”的行为放到训练、比赛之中,就是外界对其评价“耍大牌”的由来。 记者友善地提到这一点,佩特的眉头皱了起来,他说:“我从不无故发脾气,你(指记者)有听到任何人说,我在场下发脾气吗?我和哪个人关系不好吗?你举得出事实吗?”他显得有点激动,越说越气愤,“我是在场上朝那些不会踢球的队员发脾气,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足球,而我懂!我骂他们是为了我们队能赢球,为了俱乐部,这有错吗?足球是一项激烈的运动,说话和声细语能踢好球才怪呢!我总是对的,90%的情况下是对的。” 有时候,佩特的脾气不仅指向自己人,还有对手。 记者清晰地记得8月底申花在杭州挑战乌拉圭国奥队时,佩特与对方主教练丹尼尔之间近乎游戏的心理较量。这次和佩特聊天,记者也提到了此事,问佩特当时是怎么想的,倔强的他坚持认为“我是对的”,他说:“丹尼尔应该把球送到我们发边线球的队员手上,但他却把将球踢向我,所以我踢给他,但他似乎很不服气,又踢给我,我就再踢回去。我没有任何错,干嘛要让步?”记者问他有没有考虑到裁判可能对你出示黄牌警告,佩特想都没想就说:“如果那个裁判这样做,那他就是个蠢蛋!” 因为各自的文化差异以及对“朋友”概念理解的不同,佩特坦然承认,在申花他还没有真正的交心人。不过他并不觉得,是他自以为“是”的指责伤了中国球员的自尊心,佩特认为是他们不懂英语,使彼此之间缺少沟通。 佩特说:“有时候我想表达一个意思,但是中国队员听不懂英语,更不用说法语、西班牙语了。请翻译翻,意思是搞懂了,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明白我要表达的内涵,他们不懂。这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别,这些东西很难在短时间内被不和你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理解。”佩特不停用手比划着,向记者解释着,一脸无奈。看得出,在申花佩特是孤独的,他渴望友谊,哪怕只是一个说说话的人。 不过,佩特来到上海竟有一番奇缘。 托马斯这个名字平平无奇,很可能就像一则广告说的,一趟航班上出现三个托马斯再正常不过,所以佩特在加盟申花之初,看到球队名单上也有这么个名字时,一点都没放在心上,直到他来到上海。 佩特用一种相当夸张的神情向记者描述道:“当时一见面,我就叫起来了,‘啊,原来是他啊’,我们认识的,都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原来,佩特和托马斯小时候都曾在南斯拉夫某个地区队踢过球,那是从当地小朋友中间选拔出来的佼佼者组成的地区联队,那年佩特才14岁。几年之后,两个小朋友分开了,各自闯荡“江湖”,而这一分手就是17年,没想到在异国他乡的上海,他们竟然再次相逢。 但这段经历毕竟过于传奇了,而17年的分隔也使他们之间多了生分,少了熟络。佩特没有把托马斯摆到知己的位置。 佩特在上海度过了自己31岁的生日,除了家人以外,只有托马斯、可可寥寥可数的几个朋友为他送上生日祝福。佩特觉得很寂寞。他说:“去年在巴西,我的生日聚会来了1千人,还请来专门的乐队演奏。前年是6百人,我们唱啊跳啊疯得像孩子。”佩特的眼睛闪着光。 从一个俱乐部到另一个俱乐部,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佩特始终在漂泊着,所以他更希望获得一种归属感。邀三五知己,或歌或饮,这是每个男人都向往的境界,哪怕佩特是个外国人,他也是这般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