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某天下午,我来到国家队训练馆五楼,这是“非典”之后我第一次观看国家队训练。对于一个铁杆球迷来说,看训练要比看比赛过瘾得多,果不其然,这次观摩给我带来了别样的新鲜和兴奋。
训练馆里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巴黎世乒赛归来后,为了在明年的多哈团体赛和雅典奥运会打出好成绩,国家队教练组上下一心,苦心钻研,针对队员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
裨补阙漏,改进了训练手段,一些技术环节又有了较大的创新。在男队这边,我看到尹霄、刘国梁等教练在一丝不苟地给队员喂多球;孔令辉正在练习正手逆旋转直线发球;邱贻可在练习反手台内拉侧旋;刘国正大刀阔斧,进行摆短后正手反拉与反手弹打的磨合;王皓闪展腾挪,试图让侧身拉斜线与上步攻斜线浑然一体……
马林和王励勤则在进行着同一技术的训练——接反手位台内短球时,用反面磨擦球的中下部,用一定力量“拧”过去,从而形成不规则回球,增大对手第三板抢攻的难度。这项技术较新,以前看起来有点像业余选手的技术,如今已成了国家队重点研习的接发球手段。中国队得以引领世界乒坛,正是缘于这些细小技术环节的革新和积累。
根据我的经验,晚18:00以后的训练更有意思,更具有观赏性,因为18:00以后,下午的训练结束了,却总会有队员留下来加练。这时候,人少了,训练更加自由了,教练和队员更放得开,往往趣味性大大增强。同时,留下来加练都是“开小灶”,个性化技术的比例很大,场面会非常好看。读者们可能还记得今年第3期《乒乓世界》上登载的《刘国梁玩横板》,那就是笔者在18:00以后的时段采撷到的“猛料”。
转眼间18:00到了,大多数队员退场休息了。刘国梁短裤T恤一身短打扮,踱着四方步走到3号台前,马林、王建军还有刚剃了光头的唐鹏凑了过来。“好吧,马林练练正手小三角台内暴挑。”与世乒赛前相比,刘国梁显然已非常自如地进入了教练这一角色,他双臂交叉,略歪着头站在台边,着实有几分顾盼生威的大将气度。
王建军发马林正手位小三角短球,马林站在球台左边,快速上步挑斜线或直线。看得出,这是为了加强马林接发球的攻击性,从而争取接发球环节的主动。去年年底,蔡振华在全国教练员工作会议上曾讲到:“要把接发球也看作进攻的机会,这是11分制的客观要求”。这种训练无疑是这一思路的延续。
“蹬地,转腰,上步时得划个弧形”,刘国梁亲自挥拍示范,“你看,不划个弧,你能绕开台子的右角吗?”马林依照指导又开始练习,刘国梁指着在一旁观战的唐鹏说:“喂,你躲远点,马林上步猛,别碰着你。”唐鹏笑嘻嘻地把椅子挪到台中线三米开外的地方,“这回行了吧?”“够呛,我看还有点玄。”马林用手比划着。果不其然,马林一个箭步挑斜线,球迅速回到对方台面,马林人一下子射了出去,果真碰到了唐鹏,两人嘻嘻哈哈抱作一团。
刘国梁很快又发现了马林的毛病,“你别先伸拍子,蹬地上步,在空中伸展,像弓一样绷紧了,然后再伸拍发力。”马林随后几个球都挑得很漂亮,“对了,你要先有个意识,绕过台角,等身体划的弧绕过来后再发力,这样发力比较充分,能把腰劲都用上。”刘国梁又拿起拍子,把这一动作分成几个环节,一一示范。
这时,我注意到马林、王建军、唐鹏三人看着刘国梁示范那专注的目光,他们尤其是马林非常认真,不时地打断国梁的话头与他交流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困惑,试图从国梁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是啊,国梁的角色转换最重要的是得到队员的信任,在马林眼中,这位昔日的大师哥正一步步地向传道解惑的师长转型。接着,马林又开始练习挑直线,直线不比斜线,需要借助身体大幅度向前送的力量来提高命中率,所以更需要注意身体保护,避免与台角碰撞。马林又在国梁的指导下,反复地体会直线和斜线的感觉。几趟下来,马林的T恤已是汗水淋漓。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是晚7点一刻了。吴敬平教练拿来一份近期几站公开赛的人员、日程安排,刘国梁停下示范,走过去与吴指导商量事情。这边,马林和王建军意犹未尽,还在一组一组地温习刚才的上步动作。此时,作壁上观的唐鹏一直未曾离去,他也瞪大了眼睛,在一旁悉心揣摩。
小小的一个上步挑短球的技术环节,竟用了一个小时的“小灶”时间。但是,这一细节绝非区区一个小时所能涵盖,它不知耗费了教练与球员多少的口舌与汗水。在11分的一局比赛中,有可能上步挑短球的技术用不上一两次,可正是这每个环节的钻研,构成了中国乒乓球细致入微、博大精深的技术体系。一滴水可以见到太阳的光辉,五十年长盛不衰便来自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我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