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乒球国手马文革访谈:我这辈子离不开乒乓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8月11日16:47 中体在线 | ||||
张志明 今年小暑时节,马文革携带家眷回津省亲。带着读者的关切,记者在天津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庭义的安排下,采访了他。 八年的异国生活,35岁的马文革看上去依然黑黑瘦瘦,一身随意的夏日休闲装和一口 不解的情缘 1995年10月,在中国乒协的支持下,28岁的马文革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到德国打球。8年间,辗转在德国的中、南部,先后在奥森豪森和格兰藻乒乓俱乐部作签约球员。格兰藻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小镇。格兰藻俱乐部所属的奥林匹克乒乓球运动中心在当地久负盛名。近年来,由于马文革的加盟,该俱乐部连续3年获得德国甲级队联赛的冠军和1次亚军。马文革在德国甲级队联赛排名中,始终占据1、2号位置。 马文革介绍说,德国乒乓球赛制悠久、规范,赛事频繁。只联赛就分甲、乙、丙等不同级别,还有德国杯、欧洲冠军杯、国际乒联的公开赛、巡回赛等。他每年大约要参加60多场比赛,平均每周有一场赛事,比国内多得多。国内是“以训备赛”,国外是“以赛带训”。欧洲一流选手每年交手的机会很多,彼此非常熟悉。 马文革认为,由于这种体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只要大的经济环境运转正常,你又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俱乐部不会轻易终止合同,这样就使得年轻选手上来得比较慢。 马文革告诉我们,他现在赖以谋生的手段———乒乓球技艺,全是国家多年培养的结果。他目前仍能在国外打球,全靠在国内底子打得好。他很怀念多年在国内打球的日子,“少年不管窗外事,一心只在球台边”。 今年第四十七届世界锦标赛,马文革抽空专程到法国观摩了三天。他逐一点评了昔日队友的临场表现。马文革说,11分制,对中国优秀选手来说,是个新门槛,但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大势还在我们手中,我们一定能够迈过这道门槛。 马文革认为,国家的荣誉、集体的利益、个人的得失,这些是每个运动员都必须肩负的东西。优秀运动员能够把这些作为积极进取的动力;不成熟的运动员会不自觉地把它带到赛场上,胜负就在一闪念。 马文革还说,目前在欧洲各俱乐部打球的中国选手有近百人,他们对欧洲乒乓球运动的体制和选手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如果能运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加强与国内的沟通,会对国内各地年轻选手的成长有所帮助。 多彩的生活 问起在国外的生活体验,马文革回答得很干脆,“简单”、“自立”。训练、比赛要自己操持,家庭支出要自己计划,柴米油盐要自己买,孩子要自己带……当生活具有了惯性时,一切就归于简单。 马文革夫妇膝下有二子,大的5岁,小的还不满周岁。马文革每次回国探亲,都要到儿童书店,为儿子选一摞中文画册和启蒙读物。大儿子现在中文能听说,不会写。马文革自己则每周请家教,学习德文。谈到孩子今后的发展,马文革的观点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马文革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每周给国内古稀之年的父母打电话。自从儿子学语后,夫妇俩的“问安”退位给了祖孙俩的“对话”。 谈到对今后生活的打算,马文革乐观地说,现在身体还好,还能打几年球。等孩子大了,打不动了,我就干些自己想干也能干的事情。我想,这辈子是离不开乒乓球、离不开体育了。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