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省队中不见弟子 举重之乡广东石龙现状堪忧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7月01日09:45 南方日报 | ||
“体育之乡纪行”系列报道今起推出 打赢抗击“非典”战役之后,我省城乡正掀起新一轮全民健身热潮。各地体育部门更是各出奇谋,乘势制订一系列措施,推出一连串活动,力促当地体育运动再上新台阶;其中包括了我省那些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之乡。 体育之乡一直是我省的骄傲。它们出人才、出成绩,在为广东乃至中华民族争得荣誉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然而,时过境迁,广东的体育之乡已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依然保持了原有项目的优势,甚至有所发扬光大;但也有的一些已名不副实,原有的成名项目已成落花流水;当然,也有的虽然原优势项目优势已失,但却发展起一种乃至于数种新的优势项目。 久负盛名的体育之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现象呢?根本原因何在?对当地和全省的体育运动有何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怎样才能使那些业已衰弱的体育之乡重铸辉煌?在全社会日益重视体育运动的今天,为早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追踪、研究。 因此,我们策划了本次“体育之乡纪行”系列报道活动,希望通过记者和体育界人士共同的调查、观察和思考,找到一些富有启示意义的答案。 ———编者 现状篇 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举重之乡”石龙人才辈出。从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到中国第一个奥运举重金牌得主曾国强,均出自广东石龙。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举世闻名的“举重之乡”便逐渐走下坡路了。石龙人最近一次站立在世界举坛最高领奖台上,要回溯到1998年:那是在芬兰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上,石龙姑娘史丽华在女子63公斤级举重比赛中,夺得挺举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但从那之后到现在整整5年时间里,石龙人便与世界举重冠军无缘了;其间的最好成绩,是两年前在土耳其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77公斤级比赛中,吴进兴夺得了抓举比赛的第4名。 更不容乐观的是,目前中国国家举重队、广东省举重队的集训名单中,连一个石龙人的名字都没有。这对于“举重之乡”来说,称得上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上世纪为何能出这么多举重英才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东莞市石龙镇体委主任黄锦田跟记者开了个玩笑:“这是因为他们喝的都是流淌于石龙镇的东江之水!”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折射出一个道理: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才能造就顶尖的运动员;有完善的训练体系,才能培养世界级的人才。 黄锦田在一份工作报告中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龙群众性的举重热潮风起云涌,在新中国的举重事业仍处于比较稚嫩时期,它自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先后出现了陈镜开、陈满林、叶浩波等破世界纪录的优秀运动员。 “文革”期间,举重项目被腰斩,但石龙群众自发性的举重运动不断。在该项目恢复训练后,石龙立即建立体校,组织举重班,抢先培训人才,很快输送出大批运动员,而这些运动员大多成为国家队、八一队、广东队的主力队员,并先后出现了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等一大批夺金牌、破纪录的金牌运动员,将“举重之乡”的品牌擦得光彩夺目。 “现在举重不好搞啦!”黄锦田感慨地说。“现在奥运会给我国举重运动员的名额越来越少,明年的雅典奥运会只给中国10个名额,其中男选手6名、女选手4名。这无疑也给石龙增加了压力。” 石龙举重为何走入低谷?黄锦田向记者分析了个中原因——— 首先是举重事业在全国各地蓬勃迅速发展,石龙的原有优势不再明显,甚至在训练思想、指导观念、经济投入上还落后于部分兄弟单位。改革开放后,举重运动向经济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人才的交流、经济的投入成为能否出成绩的关键,石龙过去的那套做法有的已不能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 其次是在人才选拔上有些急功近利。培养一个优秀的举重运动员需要10年左右的周期,“这对人们的耐心是个考验”。在普遍存在的“早出成绩、快出纪录”的思想指导下,高级别的运动队更乐意从省外直接引进水平较高的人才。 再次是石龙镇自己的举重班也面临招生难、保住生源更难的窘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家长都不愿把独生子女送去体校吃苦,尤其是练举重。石龙体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很难再招到本镇的学生。 即使是留在石龙体校的学生也无法把心思集中在训练和比赛中。体校学生每到初中3年级时,他们就会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而此时也正是他们接近出成绩的时刻。在是否继续从事举重运动还是寻找别的学校就读或就业的两难前,许多学生在各方的压力下选择了后者。体校培养了多年的人才就这样无可奈何地流失了,几年的努力和投入也就白白浪费了。 不过,尽管面对一系列难题,接近退休年龄的黄锦田依然没有灰心丧气:“如何重铸石龙举重的辉煌,是我们和大家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我相信,只要我们扎实地工作,石龙举重一定会后继有人!” 对策篇 面对困境石龙人正在积极寻找办法 重铸辉煌会有时 回望历史的脚印,是为了展望未来的宏图。“举重之乡”东莞石龙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辉煌后,于新时代遇上了严峻的考验。那么,现在石龙人正采取哪些对策去应对挑战、重铸“举重之乡”的辉煌呢? 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经济做后盾,硬件做保障,是重铸辉煌的基础。石龙镇体委主任黄锦田告诉记者:“有人给体校举重班算过一本账:用于举重运动员训练、吃饭、买鞋等基本的耗费,每年不下100万元!用于教练员和相关人员的工资,也需15万元。这些支出一般都有保障,这要感谢石龙镇政府和东莞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 的确,“举重之乡”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绩,跟石龙镇政府几十年来的大力投入密不可分。除了这些基本开支外,石龙镇政府还不断完善石龙体校的硬件,先后投资翻修了石龙体校宿舍,兴建了举重博物馆等建筑,不仅改善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生活、学习条件,也起到了激励队员的作用。据悉,石龙镇政府还计划兴建摔跤、柔道、跆拳道馆,用于长期的发展。 除了政府的投入外,石龙镇体委还主动介入市场经济自筹资金,用于改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条件。据了解,石龙镇体委准备推出摔跤、散打、跆拳道、柔道等协会,并实行有偿训练和培训;他们还将和公司合作,全方位推动石龙体育产业尤其是举重运动的发展。 科学训练精心选材 科学训练、精心选材,是重铸举重辉煌的保障。 黄锦田告诉记者,石龙在举重训练上积累了一套有用的经验。早在1973年成立石龙体校时,就实行了“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吃饭、集中睡觉”一条龙的集训方式,也叫“四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这种“四集中”的训练方式十分适合举重项目,即便到了现在也仍然行之有效。黄锦田说,一些兄弟单位都曾经专门派人来学习这种训练方式,但奇怪的是,目前还没有人能有效地实行这套被称为石龙举重训练“法宝”的方法。当然石龙人还在不断地摸索和创新之中,他们经常邀请举重界知名人士前来切磋交流,探讨科学的培养、训练方法。 科学的训练方法,使用在优秀的苗子上,就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于是,石龙镇体委在选材上下工夫。黄锦田说,目前石龙体校选材的年龄都基本上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准备的。选材的范围第一是加强本地苗子的选拔工作,即在原有队员的基础上,在石龙镇范围内再挑选50个举重苗子、30个摔跤苗子,培训一个周期后,筛选出一批好的苗子加以培养,目标是输送到国家队。第二是做好引进外地苗子的选拔工作。对外地比较优秀的苗子,将提供优惠政策,将他们的户口迁到石龙镇来。 拓宽出路网罗人才 拓宽出路是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石龙镇体委看到,专一发展举重项目,对运动人才资源会有所浪费,利用举重人才资源来发展摔跤、柔道、散打等重竞技项目,不仅会更加合理,也能让运动员看到更多的出路。 据了解,东莞市的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等重竞技项目目前均已放到石龙镇训练,其中摔跤和跆拳道项目是重点。摔跤队有十几个队员;跆拳道队有两个队员。而这些队员,大部分是从举重项目转练的,“原来练过举重的运动员有体能和力量的基础,并且摔跤运动员的成材周期只需4年到5年,比举重运动员成材时间要短,因此转练摔跤、跆拳道等项目的运动员能较快成材,快出成绩。”石龙摔跤队的教练告诉记者。 据了解,昔日的“举重之乡”石龙镇如今在女子摔跤项目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今年进行的全国摔跤锦标赛上,16岁的石龙姑娘黎笑媚在48公斤级项目中夺得了银牌。她在比赛中还击败了世界亚军崔影,而她转练摔跤不过两年时间。 “目前我们摔跤队主要为2008年奥运会培养苗子。”石龙摔跤队的教练说,“届时人们就有可能看到石龙人重新出现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了!” 威风篇 千年古镇光耀全球 提及新中国的体育史,就不能不提陈镜开———中国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第一人。 1956年,陈镜开代表中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比赛。年仅22岁的他一鸣惊人,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人,也掀开了新中国体育史的新一页。从此,陈镜开这个名字不胫而走,传遍了神州大地。陈镜开在此后的9年间,先后9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提起陈镜开,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家乡———位于广东东莞的千年古镇———石龙镇。就在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后不久,在家乡父老面前,陈镜开进行了一次举重表演,当时只有2万人的石龙镇中有1万多人到现场观看。 陈镜开的成功,让古镇的人民感到了莫大的光荣,青壮年效仿者莫不踊跃投入举重运动中,而政府的重视更令练举重蔚然成风。一批驰骋国内外举坛的名将相继涌现,他们当中有叶浩波、陈满林、赖润明、叶焕明等。 在古镇众多的练习者当中,有个小孩不能不提。当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像陈镜开一样为家乡人民争光!经过刻苦训练,他终于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荣获52公斤级总成绩的金牌,成为中国举重史上首位奥运冠军。石龙古镇威名再度响起,而人们也从此记住了他的大名———曾国强。 我们手中有一份石龙镇举重运动员成绩统计表:破世界纪录的有16人次,破亚洲纪录的有2人次,超世界纪录的有13人次;在世界大赛中获得42金18银8铜,在亚洲大赛中获得26金10银2铜,在全国大赛中获得66金68银51铜……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镇,居然有如此佳绩,真不愧为“举重之乡”的称号! 如今的石龙镇,经济已高速腾飞,面貌焕然一新。当年曾培养出众多优秀举重运动员的石龙业余体校,也早已告别了以往那种举石担、石锁的时代,代之以的是较为完善的训练条件和先进的训练设备。 傍晚漫步在石龙镇的中山公园里,大门不远处高耸着一座举重塑像。它就是有名的“举重之乡”塑像———这是在1984年,省政府授予石龙“举重之乡”称号的次年立下的;今年元月重修。 看着塑像下的铭文,脑海中浮现出石龙人一幕幕辉煌的场景,我们相信,石龙人一定能在新时期写下新的壮丽篇章。 石龙镇举重光荣榜 陈镜开:9破世界纪录;在世界大赛中获6金2银。 叶浩波:4破世界纪录,1破全国纪录;在全国大赛中获5金2银1铜。 何星辉:在世界大赛中获3金2银,在亚洲大赛中获1金2银,在全国大赛中获4金2银3铜。 曾国强:在世界大赛中获3金2银1铜,在亚洲大赛中获3金3银,在全国大赛中获4金4银3铜。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获总成绩冠军。1984年世界举重锦标赛获挺举冠军、总成绩冠军。 赖润明:1破世界纪录,7破全国纪录;在世界大赛中获7金2银1铜,在亚洲大赛中获3金、银1铜;在全国大赛中获1金7银1铜。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获总成绩亚军。1984年世界举重锦标赛获抓举冠军、总成绩亚军。 王元峰:在世界大赛中获2金1银1铜,在亚洲大赛中获1金,在全国大赛中获6金。 史丽华:2破世界纪录,5破亚洲世界纪录;在世界大赛中获7金1银1铜,在亚洲大赛中获2金1银,在全国大赛中获3金3银1铜。1998年第12届世界锦标赛获挺举冠军、总成绩亚军。 本专题撰文王会(上斌+下贝)戴学东
笑翻天:难以抵挡的开心风暴 享受酷翻天开心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