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五连冠”霸业后,中国女排虽然几度浮沉,但再没摸过世界冠军的奖杯。仔细比照,如今陈忠和所带的新中国女排应该是15年来历届中国女排中战绩较好、活力较强的一支,已经先后夺得了2001年世界大冠军杯冠军、2002年亚运会冠军和今年瑞士女排精英赛冠军,因此本报《英雄系列》专门为新中国女排的主要人物打造一辑,借此寄上国人对女排重铸辉煌的期望。
“老人孩子”陈忠和
瑞士精英赛夺冠后,电视里有一个陈忠和的大特写———和半年前相比,他真是老了许多,但说起这位女排主帅的性格,很多人仍然说他既像小孩,又像老人。
在中国女排的教练里,陈忠和是公认最孩子气的一个,言行间经常充满着天真和直白。球队打得不好,他敢于当着记者面对球员说:“你们在场上打不好不是你们的责任,是我教练笨蛋!”队员要是练好打好了,他又可以高兴得给大伙放声大唱闽南民歌。所以,连他自己都曾向记者叹道:“我就像一个孩子,哭笑都由队员决定。”
中国女排的体能教练张武纪也说平时觉得陈忠和有点稚气:“但看他指挥比赛后,感觉就不同了。”每逢世界大赛,陈忠和身上再也找不出一丝孩子气,只剩下老人所特有的沉着和冷静。去年世锦赛发生“让球风波”后,他坦荡地笑对各方责难;今年顶住压力夺得“小世界杯”———瑞士精英赛冠军后,他没有丝毫的得意忘形,而是带队继续踏踏实实地备战年底的世界杯。
尽管把陈忠和写得又是老人又是小孩的,可记者还是由衷地佩服这个福建人的执着。带队两年来,每一件对女排成绩提高有利的事情,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这才有了中国女排重现锋芒的今天
因为杨昊和“洋耗”同音,所以杨昊自小就落下个“洋耗子”的绰号,而这只“洋耗子”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贵有自知之明。
入选新一届中国女排后,这只“耗子”靠着独具特色的平拉开强攻一度成为领军人物,当时很多传媒都争相炒作“耗子”的身体条件是如何的好、技术是如何的全面,可在这最走红时她曾经私下对记者说过:“我是被记者们捧起来的,其实由于身高不足等身体条件的限制,我打得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好,只能尽量用刻苦训练和用脑打球去弥补。”
世锦赛风波骤起,“耗子”又成了不少传媒攻击的对象,甚至说她如何受不起失败打击以致于回国后仍然一蹶不振,可记者从行内获悉,其实杨昊世锦赛发挥失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赛前训练和比赛强度过大造成的,她自己对此也有所预计,所以回国后一直在调整状态,因而在国内联赛中不太显山露水。
瑞士赛夺冠后,杨昊状态的回勇让关心她的人松了口气。有位记者在文章里还说,经过世锦赛的挫折后杨昊真正磨了出来。“耗子”如果看了这文章,不知有何感想。杨昊的排球之路其实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么平坦,据记者所知,她打国家青年队时曾因身体条件不足被教练组弃用,可她被送回辽宁队后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练得更刻苦了,最终在联赛中再露头角被陈忠和相中。
“熊猫”这外号对中国女排的核心二传冯坤而言很贴切,因为她的性格挺像熊猫———憨厚而温顺,她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外号,所以随身物品挂满了熊猫造型的小饰物。
也许正因为这种近似熊猫的性格,冯坤在新一届中国女排组队以来,曾两度萌生退缩的念头。2001年入选新一届国家队时,谁都没料到冯坤想打退堂鼓———原来,郎平时代冯坤首次打国家队时受了很多批评,以致于退回地方队后还难受了好久,所以陈忠和上任后一点冯坤的将她就犯嘀咕,很怕再次受“伤”。最后是在母亲和友人的反复鼓励下,冯坤才硬着头皮上国家队的。
上国家队之初,教练组对国手训练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也曾使“熊猫”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以致经常在训练后哭得两眼通红。由于有一段时间总是练不出来,她曾哭着告诉记者:“我从来没像现在这么怀疑自己,练得很苦,但老是打不好。”陈忠和也开始重新考虑二传人选。幸而天道酬勤,从2001年8月的世界女排大奖赛哈尔滨站开始,“熊猫”的能力开始在赛场上显现,进步也愈见明显,在国家队打主二传的信心才渐渐找了回来。
“幻影杀手”王丽娜
主力队员真刀真枪与对手“肉搏”,替补选手往往冷不丁上场来放放冷枪暗炮。这样的“幻影杀手”必有“独门暗器”,25岁的主攻手王丽娜就是这样的“杀手”,关键时候上场让对手尝尝精心修炼的“跳发”,居然屡试不爽。瑞士精英赛决赛上,她替补杨昊上场,进攻防守都相当成功,难怪赢得了“最佳替补队员”之美誉。
可是,“幻影杀手”不好当,不仅要耐得住寂寞,上场后还要迅速发挥出最佳水平。王丽娜却似乎习惯了这一角色。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年仅18岁的她是郎平手下的替补战将。出色的弹跳和跳发球曾让人眼前一亮,但进攻缺乏线路和手法变化让人说她“有勇无谋”,直到胡进时代,她还称不上绝对主力。
2001年,她落选国家队。但当年的九运会上,记者听到的是:“王丽娜现在练得很苦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以成熟而稳定的姿态又重新走进国家队教练的视野。当主教练陈忠和找她谈话时,她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只轻轻地问了陈忠和一句:“陈指导,你真的想让我回去吗?”陈忠和说:“要不要你回来,是我们教练考虑的问题;至于你自己,最先考虑的是有没有信心和决心重返国家队。”
已经25岁、身高1米81的王丽娜没有优势可言。但毫无疑问,有了这次宝贵的机会,充满信心和决心的她仍将继续上演“幻影杀手”的精彩好戏。
“移动高墙”赵蕊蕊
赵蕊蕊1米97的身高是让人羡慕的,光是居高临下“鸟瞰”的感觉就令人惬意,更不用说那令对手找不着北的快攻和拦网了。
自从去年世锦赛得到“拦网制俄”的启发后,中国队今年在集训中狠抓三人集体拦网。作为全队第一高度,赵蕊蕊自然是拦网的核心。现在,集体协防初显成效。在瑞士精英赛上,她的拦网排在第三位,若加上进攻得分排进前十,她大有一副队内MVP的架势。陈忠和对爱将也评价有加:“我不敢说目前赵蕊蕊是世界上最好的,但起码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副攻手之一。”
不过,无瑕之宝可遇不可求。高个队员移动慢的通病和力量的欠缺也让赵蕊蕊头疼不已。
据说这个“亚洲第一高妹”还爱画画,有一年陈忠和过生日时,她特意画了一幅牡丹作为礼物。现在,她是不是也该给自己“描画”一下了?假若“画”出一个瑕疵尽却、高度突出的完美自我,那她可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球星了。
精灵“鼠”妹楚金玲
光是看楚金玲沉稳的发挥,可能想象不出这是个只有19岁的孩子。只有当她打赢一个球、露出充满稚气的笑脸时,人们才会相信她是个孩子。跟同龄孩子一样,她爱看漫画,爱吃零食,还会跟你说“我早晨起来的时候,有1米90,到晚上的时候,自然要矮两三厘米,但也有1米88”之类的笑话。
但这个属鼠的女孩成了今年中国队“最大的发现”。良好的弹跳、凶狠的跳发球和快速的扣球,让她在国家队114天集训后有了脱胎换骨的质变,迅速成为主力。就连陈忠和也掩饰不住对她的偏爱:“今年要花些本钱培养她”。
这位大连姑娘也不辱使命。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战,她在瑞士精英赛一场比一场打得好。对美国一战将成为她的经典———当决胜局中国队以15比14领先时,她一个跳发让美国队把球垫飞。这个球不免让人想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美决战时美国队垫飞的那最后一个球。赛后,不仅陈忠和给她打出了9分,就连美国队教练吉田敏明也认为:“若没有楚金玲,我们才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个小姑娘使胜利的天平最终倾向了中国队。”
如果她能提高连续击球和处理困难球的能力,经验再丰富一点,凭着她黄金般的年龄,有谁会怀疑她不是今后的“铁榔头”呢?2008年奥运会,24岁的她才是成熟期。
由于篇幅所限,本版女排专辑不可能把所有新中国女排的成员一一细道,但在三大球项目中排球是最讲究集体配合的一项,而中国女排又是目前国内体育界公认团队精神最好的一支,所以在文章结尾记者还要把余下的国家队成员一一点出,请大家记住这个英雄的团队:领队李全强,接应周苏红、李珊,二传宋丽娜,主攻张越红、张静,副攻刘亚男、陈静、张平、刘心佳,自由人李颖、张娜、李艳。
本色英雄:只因还有梦
曾格
21世纪是眼花缭乱的时代,21世纪的体坛是讲究感官刺激的时代。
纵观国际排联最近几年的改革,最抢眼球的,不是将每局15分制改为25分制,不是将素白的比赛用球改为彩色,而是规定女子球员的比赛服装要贴身、上衣袖子的长度不能超过多少厘米,短裤下摆不能超过多少厘米……总之,女球员穿得越少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男性观众,进而争取到更多的广告赞助与电视转播。在国际排联的大老爷们看来,如果女球员都像沙滩排球选手那样穿着比基尼在球馆内比赛,那就最好不过了———因为这样,排球(尤其是女子排球)才有“市场”,才有发展的前景。至于谁是排坛霸主、谁是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是不会计较的。
但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人们对排球的认识、大众对排球所津津乐道的,更多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夺世界冠军时的英雄经历。
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惟一的)大球项目的世界冠军,人们对中国女排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袁伟民、邓若曾、郎平、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杨希、曹慧英……这些名字,是作为英雄一般被人们长久念记的。尤其是不畏强手、誓死拼搏的顽强斗志,更被铸造成“女排精神”鼓舞着中国体育健儿乃至全中国人民奋发向上。
然而,光荣不会永远眷顾中国女排,英雄也有迟暮的时候———五连霸之后的中国女排再也没有能力指点江山,她们更多地成了各类排坛大戏的“女二号”、“女三号”……
此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好像突然发现,中国队员的身材没有俄罗斯姑娘修长,弹跳没有古巴姑娘轻松,面孔没有意大利姑娘挺拔,笑容没有韩国姑娘甜美……更因为她们的比赛服没有达到撩人的地步,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觉得她们性感,恰恰相反,她们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就像个邻家女孩。
好在她们还有梦,还有当英雄的梦想———尽管她们的教练没有前任袁伟民的魅力,尽管她们当中没有刘璇式的绝色美女,尽管她们没人敢穿骂人字母的裤子……但仅仅因为她们还有梦想,进而感染了电视机前的我们———我们也像渴望中个足彩头奖一样,渴望看到她们成为英雄的那一天,可以陪她们一齐流泪。
21世纪是眼花缭乱的时代,21世纪的体坛是讲究感官刺激的时代。
纵观国际排联最近几年的改革,最抢眼球的,不是将每局15分制改为25分制,不是将素白的比赛用球改为彩色,而是规定女子球员的比赛服装要贴身、上衣袖子的长度不能超过多少厘米,短裤下摆不能超过多少厘米……总之,女球员穿得越少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男性观众,进而争取到更多的广告赞助与电视转播。在国际排联的大老爷们看来,如果女球员都像沙滩排球选手那样穿着比基尼在球馆内比赛,那就最好不过了———因为这样,排球(尤其是女子排球)才有“市场”,才有发展的前景。至于谁是排坛霸主、谁是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是不会计较的。
但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人们对排球的认识、大众对排球所津津乐道的,更多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夺世界冠军时的英雄经历。
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惟一的)大球项目的世界冠军,人们对中国女排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袁伟民、邓若曾、郎平、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杨希、曹慧英……这些名字,是作为英雄一般被人们长久念记的。尤其是不畏强手、誓死拼搏的顽强斗志,更被铸造成“女排精神”鼓舞着中国体育健儿乃至全中国人民奋发向上。
然而,光荣不会永远眷顾中国女排,英雄也有迟暮的时候———五连霸之后的中国女排再也没有能力指点江山,她们更多地成了各类排坛大戏的“女二号”、“女三号”……
此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好像突然发现,中国队员的身材没有俄罗斯姑娘修长,弹跳没有古巴姑娘轻松,面孔没有意大利姑娘挺拔,笑容没有韩国姑娘甜美……更因为她们的比赛服没有达到撩人的地步,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觉得她们性感,恰恰相反,她们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就像个邻家女孩。
好在她们还有梦,还有当英雄的梦想———尽管她们的教练没有前任袁伟民的魅力,尽管她们当中没有刘璇式的绝色美女,尽管她们没人敢穿骂人字母的裤子……但仅仅因为她们还有梦想,进而感染了电视机前的我们———我们也像渴望中个足彩头奖一样,渴望看到她们成为英雄的那一天,可以陪她们一齐流泪。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梁劲松 黄启兵

玩转人生舞台 需要健康塑身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