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壮士有三愿:不要盲目狂热 正确理解登峰意义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6月25日09:03 解放日报 | ||
第一位登上珠峰的上海人陈骏池回来了。黝黑的脸上仍刻着一道冻伤的疤痕,那是他今年5月攀登珠峰留下的“纪念”。登顶的另一“副产品”是醉氧,由于8000米以上的高山对脑细胞的刺激太强烈,至今陈骏池在白天还常会出现类似煤气中毒者常见的间隙性昏昏沉沉。这一症状据说要在半年以后才能消除。 虽然付出了这些代价,但是,陈骏池仍觉得值。毕竟,登上世界第一峰是每一个登山 一愿:不要盲目狂热 “登山其实是一项很艰苦、风险很大而且很花钱的运动,尤其是攀登珠峰,必须作好长期的各种准备。”陈骏池告诉记者,自己是4年多前涉足业余登山的,期间攀登了大大小小的十多座山,最后才进军珠峰。最危险的一次是攀登西藏7205米的宁金抗桑峰,那天他跌进了山缝里,幸亏队友及时营救才脱离险境。 另外,一部中国的业余登山史也写满了风险。陈骏池是第三位登上珠峰的业余选手,第二位登顶的是来自四川甘孜的和尚王天汉,而第一位登峰成功的黑龙江的阎庚华,则在下山途中不幸遇难。就拿这次攀登珠峰来说吧,另两位业余选手梁群和李伟文夫妇,至今仍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北大山鹰社遇难的5人,都是我的好朋友,以前我们常在一根绳子上登山,但是,去年他们永远的离开了我……”提到去年那次山难,陈骏池不无伤感。 至于花钱很多,陈骏池算了一笔账,这4年里他自己已在这项“昂贵的爱好”上起码花了近30万元。这次攀登珠峰,一套个人装备需要3万元人民币,一个氧气面罩450美元,四个氧气瓶1800美元,聘请一个夏尔巴人作向导需付3000美元……每人恐怕需花近40万元人民币,好在这次登山得到了赞助。 但是,令陈骏池着急的是,这次业余登山,在中央电视台作了大规模的直播后,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不小的“登山热”。有人甚至说:“陈骏池、梁群都能登上去,难道我不能吗?”为此,陈骏池提醒大家,不要拿生命开玩笑,登山切莫头脑过热。 二愿:正确理解登峰意义 在常人的印象中,能够登上世界第一峰不是轰轰烈烈,至少也是风风光光的一件事。但在陈骏池眼里,登顶珠峰算不了什么。他的道理很简单:“在懂行的登山者眼里,体现登山水平的不在于山的高度,而在于攀登这座山的难度。在这方面,每年都有很多人登顶成功的珠峰,不是登山界难度最高的。” 不仅如此,陈骏池认为,自己登峰的目的,不是为了追逐高度,追求轰轰烈烈或者永载史册,而是为了追寻登山的乐趣。如果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登山,就会失去登山的真正乐趣。陈骏池笑着说:“真的,登山是对人的心灵的一次最好的净化。我每次登山回来的最大收获,是发现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变得简单了。你想,人在登山这一艰苦的环境中呆过了,吃最简单的食品,什么生死考验都经历了,这时候,住50元的客房和住五星级的宾馆有什么区别?吃泡饭和吃海鲜又有什么不同?” 记者问陈骏池,登峰回来,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陈骏池回答:“我现在负责海南联通三个部门的工作,登峰回来,除了社会活动多一点,其他一切没变。” 三愿:不要炒得过热 5月21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作为业余选手的陈骏池,在20多平方米的珠峰顶上呆的时间其实只有8分钟。但是,这8分钟,使得陈骏池成了一位名人。坐在飞机上,也有人认出他来,更不要说下山后接踵而至的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 对于这些活动,在复旦读书时就给老师留下行事低调印象的陈骏池一方面表示理解。他感慨地说:“中国的登山运动太不普及了。日本有成千上万登山爱好者,而在中国,在登山协会真正注册的业余选手只有数百人。借助这次中央电视台的大规模直播和我们的现身说法,普及登山运动,是应该的。”另一方面,陈骏池也希望媒体和社会不要炒得过热。他希望自己回到平静的生活,因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登山爱好者。本报记者王仁维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