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招“海底捞月”是棵不老松--乒坛老将丁松访谈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6月14日10:09 解放日报 | ||
昨天下午,冷冷清清的东方绿舟训练馆,上海乒乓队照例一字列队,跑步、压腿、热身活动,枯燥的苦练开始了。众多稚气的脸庞中,一张沧桑的面孔夹杂其中,显得有些突兀———他,就是34岁的丁松。 “回国已经一个月了,但来这里报到跟着训练还没几天。国外和国内训练强度不好比,我正努力使自己不落下”,在这个削球手忽然变得炙手可热的特殊时期,丁松仍然低调。 难怪朱世赫在胜利后力推丁松为“榜样”,说自己是“看着他的球长大的”。说到很多球迷希望看到丁松和朱世赫来一场“削球大战”,丁松笑了:“有机会的话,切磋切磋也不错。不过估计可能打不过他,身体和气势都不比年轻人了。”不过他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也不一定”。巴黎世乒赛上马琳和朱世赫的那场球是丁松刚回国时忙中偷闲看的。内行看门道,丁松说:“我觉得朱世赫应该是攻球出身,他攻的底子比削的底子好。他拉的球很转,发力也大,但削不死对手。如果对手力量够大、拉得够巧妙、正手给球的质量够高,或像施拉格那样用长短球调动他,他就吃亏了。” 丁松看得明白,也活得清醒。“很多人因为此次朱世赫等削球手表现出色,就惊呼削球打法怎样怎样厉害,其实不然”,丁松坦率地说。他认为,攻球打法仍是乒坛的主流,朱世赫也好,当年自己也好,“削中带攻”的打法有其天生的局限性。“你想,守球的攻再怎样也比不过攻球的攻吧,这就好像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丁松边说边比划,“所以,削球还是该以守为本,只有守得住、打不死,才能突然进攻,打乱对方阵脚。当然,一旦球路为别人熟悉,就没什么戏了。”丁松说,希望朱世赫眼光能放长远些,不要成为一颗“流星”。 有人说,丁松挺不值的,熬了那么多年,最后只当了一回中国乒乓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丁松摇摇头:“我已经觉得很幸福了。起码,有限的生命中,我也亮过一次。哪怕这亮光稍纵即逝,我也没有遗憾了。” 说起接下来的日子,丁松说他要准备参加中国的乒超联赛和日本的乒乓联赛,“另外,我还想保持状态,为上海打十运会出力”。本报记者薛淼焱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