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网球的若干价值观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6月11日10:38 南方都市报 | ||
如果冯小刚老师不是拍了那么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相信人们一定会对徐帆老师那么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耿耿于怀。一般比较审慎的人会认为鲜花与牛粪的搭配背后有着传奇或浪漫的粘合剂,事实上,冯老师在为打发一段无聊时光而应景儿的自传中说得很清楚,“我准备步子迈得再大点,关系搞得再近点,我知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把关系庸俗化。” 一个反面例子是,梁朝伟老师和刘嘉玲老师苦恋十数载而瓜不熟蒂不落令我这样的“粉丝儿”着急不已。我想关键原因在于他们不够庸俗。如果非要选择偶像,那肯定是梁老师;但要选择生活,我更愿意学习冯老师。 今天,我想以坚定的庸俗立场对我心存敬畏的网球(几乎一切敬畏都是被世俗强加的)发表若干观点。 关于赫宁 法网女单决赛那晚,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调侃说:“俩比利时的姝(读shu而不是zhu,强调这个发音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新鲜词汇不断让识字不多的群众发生误读),咱支持一下赫宁吧,看着比小克漂亮点。”这个玩笑使我想起自库娃成为时尚以来的关于女子网球的诸多争论。早年我也是库娃的拥趸,2001年夏天,我甚至臆想那时的法国男人都会在家里留下电话录音:我不在家就在罗兰·加洛斯,我不在罗兰·加洛斯就在去罗兰·加洛斯的路上。 后来经过反省,当时得的是“美女缺失综合症”。男人总爱在各种场合发现美女,而实际情况是美女只属于特定的场合。譬如说美女作家,作家里有美女吗?准确地说“勤奋笔耕”的女性中有美女吗?只要摸着良心就有正确的答案。美女的泛滥说明了大多数男人生存状况的窘迫,愈是没机会看见美女的眼睛中就愈多美女。 显然不是每个身形娇小的女子都是美女,千万别把赫宁当美女,否则是对这位优秀网球选手的侮辱,更是对威廉姆斯姐妹的侮辱。 关于好恶 又说到了威廉姆斯姐妹。这是女子网球无法回避的话题,愈是庸俗的话题愈是最现实的存在。很多人在争论半决赛时的嘘声,最普遍的说法是人们厌倦了一个家庭对网球的垄断,我倒是同意一个同事的观点:没有垄断就没有经典。任何运动中,被人们膜拜的某个王朝、某个时代无不伴生着垄断。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无论是威廉姆斯家族的垄断还是赫宁暂时的颠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任何一种情绪,比如讨厌后花园式的决赛、比如讨厌强势者的张狂、比如讨厌不漂亮的脸蛋儿、比如讨厌美国,等等。都应该被理解。 但惟一值得推敲的憎恶是:贵族化的网球不能接受一个暴发户家庭。 关于贵族 从我成为一个体育迷到今天,快20年了。很多人谈及网球言必称贵族。在我们这个没有网球传统的国家,印象中,精英分子对贵族的宣讲是建立在对同胞的指责上的。好像是1999年的上海巡回赛,观众的走动和手机铃声被广泛诟病。好了,现在最早将网球贵族化的法国人自打耳光。很爽!不是吗?我们可以批评法国人了! 有个网友描述说,一群人花了大价钱坐在烈日下,克制自己的情绪好恶,静作一团,掐着时间鼓一下掌。很生动的描述。很多被后世鼓吹为贵族的运动大多是传教士僧侣发明的,用群众的庸俗眼光来看是一群很容易吃饱撑着的有闲阶层。当然,贵族的一个特质就是有闲。10世纪网球传入法国。13世纪,国王路易五世将其定为王室运动,禁止平民参加。5个世纪后,和他的先人一样吃饱撑着了的路易十六被另一个吃饱撑的家伙罗伯斯庇尔砍了头(不同的是这个吃饱撑的来自资产阶级)。 在自由竞争的时代,吃不饱的要奋斗,比如威廉姆斯家族;道貌岸然的贵族运动也要加速商业推广,比如ATP、WTA。这个时代只问英雄不问出处。 2002夏天,深圳西武百货Cerutti 1881专卖店。几个男子像买白菜一样买了一堆衬衣T恤,抱怨道,家里一堆这牌子的衣服,就不知道它叫什么。导购小姐毕恭毕敬应道:“切瑞蒂1881。” 老毛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