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线已然无望,中国与巴林两队都成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11月5日的中巴之战便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友谊
赛,是一团和气,还是一拼到底?尽管结果已毫无意义,但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足球还需要这个句号,藉此作一次全面总结-
-关于九强赛,关于中国足球改革的成败得失。
踢球最怕泄气,一泄气,实力再强也不管用。当年中国国家队在工体横扫欧美老牌俱乐部强队,主要是因为对手
在这类比赛中提不起精神。近期欧洲冠军杯小组赛进入收官阶段,个别出线已成定局的超级球队也让弱队讨了不少便宜。
由此联想到出征巴林的中国国奥队,如果调动不起队员们的积极性,再吃一场败仗也并非不可能。虽然说在目前
这种局势下输球不损害什么利益,但一旦霍顿丢了“遇弱不强”的“优良传统”,那对中国足球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
但要想让队员们像对待中韩大战那样投入,也不太现实。提前淘汰之后大家本来就心灰意冷,加上又是客场作战
,提不起精神十分正常。惟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大面积启用替补,霍顿的排兵布阵非常古板,除了张效瑞、王鹏等个别人外,其
他替补在九强赛上连出场机会都没有。好不容易上场的替补肯定在心境上要优于主力。
因此,这场中巴之战,国奥队不妨如下排阵:门将李健,后卫舒畅、李玮峰、马永康、陶伟,中场李铁、张效瑞
、李彦、肇俊哲,前锋王鹏、李毅。选择一套主力替补参半的阵容去参赛,说不定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