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足球界,什么职业难也难不过主教练了。仿佛球队的一切过错,都缘于主教练的错。青岛海牛的奥老头当初来到中国的时候,可能想不到自己的行程会如此匆匆。两周前金志扬下课的时候,人们还在感叹,国产土教练的饭碗差不多都被洋教练抢了去。如今奥老头的下课,倒让人感觉到,在成绩与水平面前,在保级与发展面前,土教练也罢,洋教练也罢,都只过是俱乐部的一个筐。
或许正因为我们的俱乐部把主教练当成一个筐,那么就可以解释球队的一切问题。从老板到球员,从管理到体制,从成绩到水平,出了问题,统统都可以装进这个筐。正所谓:“主教练是个筐,什么大错小错都可以往里装”。这恐怕是中国特色的足球,足球的中国特色。职业化开展以来,有多少主教练扮演了筐的角色,又有多少问题在筐的掩盖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们看到,在这一个筐里,装进了很多浮躁与急切近利。俱乐部要成绩,球迷要成绩,这没错。玩足球的人都想赢球,通过赢球,俱乐部盈利,球迷高兴。但现在的人们似乎太在乎成绩,而把出不出成绩归究于有没有一个好教练。至于俱乐部的运行机制、俱乐部的管理体制、后备人才的培养、球员的内部管理等等最根本的东西,往往不太去关注,或者讳疾忌医不愿意关注。仿佛只要高薪聘请一个主教练,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是的,有的主教练运气好,赢了球,在保住饭碗的同时也为俱乐部掩盖了许多看不见的矛盾。而有的主教练可就惨了,出不了成绩赢不了成绩,你说怎么办?难道要俱乐部去整顿吗?难道要俱乐部自揭疮疤吗?难道要俱乐部下课吗?没门的事。这个时候的主教练也就只有知趣些,下课算了。谁让你是个筐呢?尽管在一个筐里,我们或许仔细发现,里面也装进了很多不平与无奈叹息。如果再认真些还能看到,在这一个筐里,甚至装进了很多被俱乐部轻易抛弃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