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文汇报:呼唤人文体育的新时代 拯救中国体育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08:05 东方网-文汇报

  苏清明

  ●这届全运会必将以严格严厉严肃查处违规事件、净化赛场环境,而载入中国体育史册。但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体育,显然还不是重典严法,而应当是体育内在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竞技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金牌,而是人文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体育是人民的体育、大众的体育。人文体育时代的到来,就是体育回归自我、全面展现体育功能和魅力的时代。这才是中国体育的未来

  中国竞技体育的浮躁甚至说丑陋似乎已众所周知,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假球、黑哨、假打、服用兴奋剂、罢赛,人们已习以为常。就拿

十运会来说,国家体育总局三令五申,法令不能说不够严苛,但依然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服用兴奋剂被查,柔道假摔重赛,赛艇凿洞曝光,不服裁判甚至用记分牌殴打裁判,有的赛场不得不出动警力维持正常比赛,如此等等。分析出现在竞技场上的种种是是非非,是官本位、金钱至上、狭隘的地方主义在作祟。这些传统文化的糟粕不仅侵蚀着社会机体,也毒害着中国的竞技体育。

  没有规则就没有体育,体育是最讲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对于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业内人士十分忧虑,竞技场上的不正之风再不遏制,中国体育就可能走入死胡同,这绝非危言耸听。中国足球联赛的没落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体育界应该感谢这届全运会,全运会伊始,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就站在为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高度,审时度势,挥出重拳,惩治赛场腐败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养虎为患、姑息迁就。这至少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竞技体育一线曙光。这届全运会不能说拯救了中国体育,但必将以严格严厉严肃查处违规事件、净化赛场环境,而载入中国体育史册。但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体育,显然还不是重典严法,而应当是体育内在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是人体必需的运动方式,是大众健体强身的外在表现。正因为人们从事体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人类共有的思想性特征,才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此而延伸的竞技体育,之所以放射出人文光环,在于它遵循着同一规则,通过有序的竞争彰显出体育品格和体育精神,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为人文体育进一步拓展了生存空间,体育与经济结缘可以形成一种新型产业,提高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体育与文化联合可以相得益彰,形成良性互动,产生健康向上的社会效能;体育与教育相伴,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同时又内化为体育本体,为体育的健康发展注入人文内核;体育本身所具有的赛事和活动功能,还可以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增强凝聚力。

  竞技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金牌,而应当是人文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脱离教育的纯体育,也没有从小就靠政府供养的专业运动员;遍布各地的体育俱乐部,依靠市场化的运作,担负着运动员的选拔、培训和比赛任务,各类学校学生在必须完成学业的同时,根据个人爱好聘请专业体育教练,指导学生从事专业体育训练;只有参加奥运会等一系列世界大赛,国家才集中组织参赛。发达国家参赛的运动员硕士、博士比比皆是,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就是健康快乐和个人爱好,在世界体育赛场,可以看到他们轻松的面容和中国运动员严肃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专业体育运动员肩上的背囊要沉重得多。

  事实上,体育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美国、德国和意大利体育产业已占经济总量2%,大于汽车加石化的总和;在举办大型赛事方面,1988年的奥运会,给韩国带来了70亿美元的收益;在增强居民身体素质方面,发达国家参加体育运动人口已达到50%以上,日本从1950年代起,开始跟踪调查国民健康状况,每年出版国民健康白皮书。体育能带给我们的有很多,不仅仅是金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的一次检阅,如果我们的视野仅限于此,就会为浮躁的中国体坛再添一把柴火,奥运会结束后我们会若有所失。奥运会只是一个平台,体育仅仅是一个载体。透过体育,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开放的胸怀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促进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才是举办的初衷。奥运会我们不仅仅是要赢得金牌,而且更是要赢得未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宏伟目标,作为体育人就不能为荣耀和光环罩住双眼,毕竟体育是人民的体育、大众的体育,我们应该做的事还有很多。人文体育时代的到来,就是体育回归自我、全面展现体育功能和魅力的时代。这才是中国体育的未来。

  (作者为上海市体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