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0比0逼平乌克兰之后,中青队小组出线几成定局,国内舆论自然是一片赞赏之声,但这个时候,我们倒有必要听听国外中立媒体的评价。
阿根廷的媒体将中乌之战评为“这天最沉闷乏味的比赛”,因为“双方传接球失误惊人,创造不出射门良机”,世青赛组委会官方网站则认为“双方均无法控制好球”。显然,中青队的表现并不能让人信服,所谓“超白金一代”完全是溢美之辞。
众所周知,中国足球有过青少年队出成绩的先例,这主要靠“两大法宝”。一是用超龄球员以大打小。日前,谢育新在澄清自己没打假球时说:“我都35岁的人了。”今年35岁意味着1985年时谢育新已经19岁,他凭什么参加首届世少赛(当时年龄限制为16岁以下)?中青队的第二件传统“法宝”是尽早进行整体战术演练。当足球强国将青少年队的主要精力放在个人特点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上时,我们早早就树立起了“个人服从整体”的训练模式,小时候加强整体配合训练无疑有利于短时间内出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这很容易扼杀年轻球员的个性,实际上无异于拔苗助长。
正因为如此,当这届中青队以默契成型的整体配合取得1胜1平的佳绩时,我个人的观点是,沈祥福是一位优秀教练,但对于这些年轻球员的未来却不能太过乐观,因为在这支中青队的成功之道上,战术含量远远高于技术含量。
记得在1993年的17岁以下世青赛上,中青队与欧美非三洲强队分在一组,但在整体上却占有优势,只是球员的个人能力明显差了一截,对手拿球后做动作游刃有余,而中国球员除于根伟外,个个硬得像根钢筋。
不可否认,眼下这支中青队拥有一批资质不俗的好队员,有那么几位即使进入国家队也不过分。但令人失望的是,他们的个人特色体现得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场上的即兴发挥太少了。4年前的中青队毕竟还有张效瑞、李金羽等特点鲜明的选手,而如今,高明的组织天赋、曲波的速度潜质、阎嵩的门前嗅觉都被掩没在机械的整体配合之中了。
沈祥福是好样的,他让这批球员的战术素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球员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和特点不够鲜明不能怨他,这些东西都应该在几年前就得到强化,这是中国青少年训练的传统缺陷,但愿这些缺陷不要被这届中青队的不俗成绩掩盖了。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重大赛事体坛动态突发消息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