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之下出征的国足[微博],在东亚杯上意外夺得亚军。连战日韩,国足打出了久违的精气神,4:3拿下澳大利亚一役,更打出了多年罕见的流畅配合,甚至偶然会让球迷产生“巴萨[微博]附体”之感。连续三场比赛,央视《新闻联播》都关注了国足,正面肯定了国足将士的拼搏精神。东亚杯赛后,舆论对国足褒奖更是连篇累牍。这一切,离卡马乔时代的1:5“泰囧”,才过去了仅仅40多天。
同样的境遇,也发生在孙杨[微博]的身上。昨天凌晨,当他为中国游泳拿下本届世锦赛首金之时,媒体一片赞扬。“王者归来、好样的、领军人物、绝对优势、真汉子”等褒奖之词不绝于耳。但还是这些围观者,在今年上半年孙杨与主管教练朱志根爆出“师徒风波”后,对孙杨横加指责,毫不留情。批其忘恩无义者有之,责其耍大牌者有之,上纲上线者亦有之。从横眉冷对到赞不绝口,也仅仅不到半年。
一会捧杀,一会棒杀,今天还是民族英雄,明天却连踏上一脚都嫌不够,转变如此之快,实在让人瞠目结舌。面对舆论如此迅速的“变脸”,人们不禁要反问,面对一个体育人物、一个体育现象、一个体育事件,到底还有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是不是一个简单的“成王败寇”就够了。
媒体,肩负着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职责。保持客观心态、坚持理性判断,是其应有的职业操守与行为准则。但问题是,在当前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部分媒体为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更多的时候是在迎合受众,而不是引领受众——
先说国足,一个多月前惨负泰国,国足是踢得不好。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体力、心理、比赛态度等兼而有之。但媒体在责难之时,却没有找准点,只是跟着网友后面一哄而上地泼脏水,甚至还不负责任地抛出了赌球说。如此简单的批评甚至是谩骂,对解决问题起不了丝毫作用,只是徒添口水而已。东亚杯凯旋之时,围观者再次失去了应有的冷静。“浴火重生、土帅就是好”等言论纷纷出台。
“别人疯狂时我冷静,别人冷静时我疯狂”,巴菲特的名言同样适用于媒体。比赛打得好,球迷把赞扬提升几个档次也不奇怪。但媒体则不行,要知道,此次与国足对阵的,基本是韩日等国的替补阵容,以主力博替补,再加上全队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出几场好球也不奇怪。朱广沪和高洪波[微博]当年还率队拿过冠军呢。但之后呢?还不是屡屡倒在大赛关口?此时,媒体更需保持冷静。与其跟着球迷背后为东亚杯的胜利而叫好,不如分析一下国足为何屡次能在友谊赛上斩获佳绩,却总是在关键战役上失足;与其跟在球迷背后为“傅博[微博]上位”而呐喊,不如想想为何土帅总能迎来一个美丽的开局,却往往在一次次失败中落寞收场。
再说孙杨。上半年的师徒风波,核心其实是运动员成长新旧两种模式的理念碰撞。一方面,师傅是传统观念,不管徒弟拿了多少冠军,在我这你就得听话,最好天天泡在泳池里训练,拍广告、谈恋爱这些事最好想都别想。另一方面,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孙杨,则有着更为开放的理念。在他看来,运动员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训练、比赛、拿金牌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更希望跳出旧有体制,在职业化领域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与未来。在夺得游泳世锦赛400米自由泳金牌后,泪流满面的孙杨在激动之余感谢张亚东以及10多年来指导他的恩师朱志根,于是就有媒体解读为“放出和解信号”,其实,师徒俩似乎只是在最终“分手”问题上形成了默契。
两种模式之争、两种理念的碰撞,对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体育而言,本有无数话题可供探讨。但半年来,在围观者的笔下,这却演变成了一出忘恩负义、师徒反目的恶俗桥段。既混淆了舆论焦点,更失去了一次让公众参与讨论中国体育究竟该不该走职业化之路的契机。
“山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就因为成绩起伏,舆论态度就有如此大的变化,实在是匪夷所思。这样的转变,说到底还是“唯成绩论”的思维在作怪。我们所处的不再是一个“冠军无需面对质疑”的时代,对孙杨的期待,也绝非仅仅是一两块金牌,人们更希望他能够在泳池之外的各个领域能有更多建树、更大的影响,所以,孙杨所需面对的质疑不会全部消失,也不是巴塞罗那的几块金牌就可以解决的。
翻脸比翻书快,用来形容当下某些媒体可谓贴切。在盲目追求“眼球经济”的过程中,他们早已迷失了自己,肩上不再有担当。其实,在捧杀与棒杀之间,本有更多道路可以选择。做真实信息的传播者、做健康价值观的传递者,是媒体的义务更是责任。
董晨亦业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