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男排扶持比复制模式更重要

2013年02月05日10:33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管理体制而论,专业体育、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究竟哪种方式最好,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而不是哪种方式更利于夺冠或最便于筹钱。一个竞技项目能否职业化,要看需求和条件,既不能想当然,也不能本末倒置。北汽男排的生存状况离真正职业化还差得远,需要的是扶持,不是模式复制

  北京男排在北汽集团资助下组建俱乐部,实力提升,联赛夺冠。本来是件好事,引发的却是媒体质疑管理部门对推进排球职业化不作为,颇为费解。

  以管理体制而论,专业体育、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究竟哪种方式最好,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而不是哪种方式更利于夺冠或最便于筹钱。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偏好举国体制,要集中有限资源冲击奥运金牌,这种办法有着明显的优势,何乐而不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必然要求改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多种体育体制并存,各尽所长,相互补充,应当是可取和可行的。

  媒体上时常有些议论,不光非要将不同体制分出优劣,更热衷有你没我的极端判断,料定中国体育未来只有放弃竞技、大行健身,舍此便无法建成体育强国。在计划与市场、竞技与健身、职业与专业等矛盾面前,为何总有人喜欢绝对和对立?难道事情真具有排他性?或许,是一个“利”字使然。一方面,体育界难舍轻车熟路的传统做法;另一方面,媒体要“制造”和追逐时尚来吸引眼球,对发挥传统体制之长远不及痛斥其短更有兴趣。人才规模萎缩、流动不畅,都被归结为管理部门限制市场发育,可是,对总量不足、需求不旺,缺乏市场构成基本条件等问题则避而不谈,这样的抱怨已成舆论的惯性思维。

  北京市近几个赛季三大球连连突破,给市民带来期盼多年的赛场好戏。引进外援,加大投入,直接作用是提高成绩,终极目的在于满足公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激活市场。一个竞技项目能否职业化,要看需求和条件,既不能想当然,也不能本末倒置。北汽男排的生存状况离真正职业化还差得远,需要的是扶持,不是模式复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