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裁判公信力为何走低

2013年01月31日00:00  北京青年报

  篮球裁判公信力持续变低 中国篮协作为管理机构难辞其咎———

  中国篮球裁判已经变成了球迷发泄不满情绪的直接对象。在CBA常规赛,观众在看台上齐声大喊“黑哨”,指名点姓谩骂的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在WCBA总决赛,29日发生了球迷在赛后冲入场内,对裁判拳脚相向的恶劣事件。这是女篮联赛历史上的第一次。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篮球裁判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在持续变低,他们的权威性在一次次被挑战。

  可是,中国篮协统计数据却显示,中国篮球裁判在逐渐变好:他们在25日公布的一组数据中写着,CBA在25轮过后裁判的响哨正确率是88.19%,上赛季是87.82%。场均响哨56.1次,上赛季61.5次。

  当裁判的响哨正确率在数据上变高的同时,外界对裁判的质疑却在逐渐加大,这是中国篮球发展至今一个极为反常的现象。造成如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裁判水平增长、自身进步和整个中国篮球的发展难以同步进行,这是中国篮球目前急需突破、可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的“瓶颈”。

  而中国篮协作为管理机构在这方面上难辞其咎,在处理并解决问题上的一些不成熟做法在此时激化了外界和裁判之间早就形成并不断累积的矛盾,这也是中国篮协希望管理、建设好裁判队伍,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漏洞和问题的主因。

  为何高水平裁判成为稀缺资源?

  过去的4到5年,中国篮球高水平裁判逐渐萎缩,并到目前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这对于中国篮球发展非常不利。按照中国篮协给出的数据,在CBA总共106名裁判中,现在能胜任主裁的只有15人左右,较为理想的数字至少是在30人以上。而且,现在这15人中还有8人已经超龄。

  高水平裁判的基本标准是,至少吹比赛要超过10年,并有相对丰富的执法国际重大赛事的经验。“这样的裁判即使出现了错漏判,也不会引起外界的极大反弹。因为球员、教练也是认裁判的,年轻裁判则是容易被轻视或欺负。”一个国际级裁判告诉记者。由于中国篮协不允许裁判接受采访,他隐去了姓名。

  中国篮协不可能没有意识到缺少优秀裁判的现状,最近几年他们向国际篮球联合会申报国际级裁判的数量逐年增多,就是试图在弥补一些之前裁判储备不足、培养体系不系统的漏洞,可是一般而言裁判成才时间至少在8年以上,所以那些即使有着国际级头衔的裁判,也难免有拔苗助长之嫌。

  是否选派裁判能够再谨慎?

  由于多方面原因以及背后的人情世故,哪些场次使用哪些裁判,这需要谨慎考量和认真筛选。曾在中国篮协担任委派裁判工作、现在调到水上中心任职的王渡就曾表示,合适的裁判委派,能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至少不会变成导火索。

  而过去一到二个赛季的中国篮球,可能在这个方面做得难以令人足够信服。29日女篮决赛第一场的三名裁判中,有人连半决赛这样的比赛都没吹过,有人是今年刚升为国际级裁判,相关执法经验和掌控比赛能力都称不上足够丰富。有资深裁判对此说,在总决赛这样级别的比赛中,如此安排有些欠妥。

  今年CBA青岛队因不满裁判判罚而在和八一队的比赛中短暂罢赛,中国篮协某官员在事后反思并承认,在当场裁判和技术代表安排上有些不太合适,这为比赛出现不和谐事件埋下了不必要的隐患。

  部分老资格裁判会感觉,现在CBA比赛中年轻裁判使用过多,这可能是中国篮协为了能让他们尽快成长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和方式。“但高水平比赛不是培养裁判,而是使用裁判的地方。”

  是否裁判建设行动力不够?

  CBA裁判都是业余裁判,本职大多数都是高校的教师,这和NBA有着本质的区别。在2004-2008年,CBA曾有过效仿NBA,打造职业裁判的想法,可是后来认为时机不成熟就没有执行下去。

  在过去4年里,中国篮球在裁判管理和建设上也有了一些举措。比如请外籍裁判授课、建立监评组、给裁判打分、采取末位淘汰、给裁判发放奖金等,可这些举措只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称不上行之有效。裁判队伍建设进展较为缓慢,自然难以树立足够的权威,这是CBA和NBA的又一个不同。

  CBA裁判的权威性不够,就容易令人指摘和诟病,并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么如何走出如此困境?部分裁判认为,现在可能到了一个裁判队伍建设的“拐点”,应该再次提及打造职业裁判了。

  中国篮协现在也有类似想法,只是具体能否成行还是个未知数。因为缺少相关成功经验,在对待该怎样打造职业裁判、资源如何分配、职业裁判休赛期何处安置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一头雾水,困难重重,所以这个想法变为行动的可能性被打上了很大问号。文/本报记者 宋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