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天价标王的经济学思考

2012年12月27日03:30  成都商报

  □张庆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

  近日,中国足坛传出惊人消息,原辽足国脚于汉超[微博]以4000万左右的价格转会到其家乡球队大连阿尔滨[微博]。职业足球的本质是为消费者提供赛事娱乐产品的商业活动,遵循基本的市场经济原理,参与其中的买卖各方基于等价交换原则展开交易,以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用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天价不天价其实用不着大惊小怪。毕竟,优秀的职业球员本来就属于稀缺资源,而对于长期忽视青少年人才培养的中国足坛来说,好的国内球员更是少之有少,年方25,特点突出,表现稳定的于汉超在多方竞价之下,成为新的标王,乃情理之中的事情。大连获得好球员,辽宁获得发展资金,于汉超自己在一个更适合的团队中能够有更好的竞技表现,且回到了家乡;而整个中超[微博]也多了一只富有竞争力的球队,恐怕除了原俱乐部的球迷外,乐观其成者占大多数。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经济学强调整体效用最大化,放在整个职业联赛来说,局部的合理是否意味着整体会向最优方向发展呢?这要看游戏规则的顶层设计是否有着同样系统性的考虑。比如说,如果我们的青训体系完善,且对于早期培养者给予一定商业回报方面的制度安排,那么天价转会球员的出现,将极大刺激到“球员”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人材辈出的局面将逐步形成。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近年来有关方面对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关决策者很少站在市场的角度去看问题。惟一的期待是中国职业足球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化的联盟,按照市场规则去设计整个供应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统筹兼顾,谋求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成立个中超公司只去做商务开发之类的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如何创造“均好”的赛事产品,而不只是三两豪门竞逐,其它俱乐部陪太子读书。君不见,欧洲五大联赛,除了德甲[微博]外,没几个真正赢利的。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职业体育,却做得风生水起,既赚钱又赚吆喝,它们的“工资帽”、“选秀”等制度保证了整个联盟拥有足够多有竞争力的球队,从而能够在满足球迷持续性消费高品质赛事产品的同时获取收益。当然,职业联赛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但人们至少可以从类似于汉超转会之类的事情多一些理性思考,更多一些建设性举措。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职业体育呼唤系统性的规则设计!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