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约阿希姆·勒夫又瘦又高,喜欢喇叭裤和花衬衫,胡子拉碴,左耳还打了耳洞。这一年他19岁,在乙级球队弗赖堡已经坐稳了主力前锋的位置,被认为是南巴登地区最有足球天赋的年轻人。和如今在人前呈现出的淡定气质不同,那时候他急于走出家乡的黑森林来到慕尼黑或者斯图加特这样的花花世界闯荡一番。10月10日,当年任德国U21国家队主教练的福格茨首次将他选入队中,队友包括马特乌斯、沃勒尔、利特巴尔斯基和后来成为皇马主帅的舒斯特尔。1979年和1980年的上半年,勒夫过得都不错,他在福格茨手下和未来巨星们踢了4场比赛,也收到了包括拜仁慕尼黑在内的数份邀请函并最终以50万马克的身价加盟了劲旅斯图加特。直到新赛季德甲联赛开赛前4天,他的球队在热身赛里对阵利物浦。当时勒夫在禁区内寻找机会,在抢球的时候和对方门将雷·克莱门斯重重地撞到一起。雷·克莱门斯是利物浦队的传奇人物之一,他不会记得这场友谊赛,那一年他和他的球队获得了慈善盾杯的冠军,次年又拿下了欧洲优胜者杯,但勒夫的命运却因这一撞完全改变,他还没有踢上德甲就胫骨骨折,在医院躺了4个星期,打了8个星期的石膏,到赛季结束,他总共才上场4次,而且他发现自己跑得没法像过去那么快了。总的来说,前锋勒夫还没有绽放就凋谢了。他从马特乌斯和利特巴尔斯基的视野中淡出,和他们的下一次近距离接触要到20年后。
勒夫后来回忆说,这次受伤是他教练生涯的一个重要伏笔,他不得不比以前更加注重抬头观察而不是闷头带球。他在斯图加特踢球的日子很快就到头了,接着在法兰克福和卡尔斯鲁厄,最后他回到了家乡球队、德乙的弗赖堡踢完了第九个赛季,总共为弗赖堡打进了81个进球。1988~1989赛季,他踢进了第80和第81个,都是点球。但29岁的他已经再也不能在运动战中进球了,甚至在训练中都感到体力不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比如去紧邻家乡的足球小国瑞士碰碰运气。勒夫和他的千万同乡被德国其他地区的人有些揶揄地称为“施瓦本人”,说他们不可救药地勤奋、节俭和爱干净,这些也是瑞士人的特点,而且施瓦本方言和瑞士德语一样,一般德国人听不懂,他们自己却乐在其中,好了,就去瑞士。1992年,勒夫在那里拿到了第一份教练证书。他在沙夫豪森队又踢中场又当助理教练,当时的主教练名叫弗林格,只比他大3岁。弗林格后来对《图片报》说,勒夫一开始根本没什么主意,他在德国学到的那些经验几乎完全不适用,德国球队强调在场上盯人防守,同时还有个自由人位置,而瑞士人更强调组织、位置和区域防守,这些理念奠定了未来勒夫成功的基础。3年后,弗林格到德甲的斯图加特当教练,把副手勒夫带回了德国。这一年,35岁的球员勒夫正式退役了,他离开了只有2500人口的小镇,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来到了斯图加特的训练基地。
一年后弗林格被聘为瑞士国家队主教练,菜鸟教练勒夫则得到了斯图加特主教练的职位,你可以想见当时德国足球界对他的不屑,直到他带领球队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取得成功之后,这种怀疑依然存在。德国最重要的足球杂志之一《11个朋友》还是会对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在瑞士学习的教练课程,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在德国足球界是一个局外人?”勒夫对这段经历轻描淡写,但他执教斯图加特这段经历的开头并不容易。当时这支队伍不缺少球星,埃尔伯、博比奇和巴拉科夫组成的前场铁三角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却只在1995~1996赛季拿了第十名,弗林格在赛季开始前甩手离开,留给勒夫的时间并不多。虽然他执教的球队在赛季初一直赢球,但《图片报》和《踢球者》这样的媒体给他的评语仅仅是“好脾气的勒夫先生”,他从不斥责队员,也不爱出风头。人们不觉得他的胜利有什么了不起,就像柏林爱乐乐团不用指挥一样能演得很好。“刚开始那会儿我的确挺困扰的……人们拿‘可爱’、‘和善’、‘天真’这些词来形容我。但我在做事时可是毫不妥协的。”事实上要让这些大牌球员团结并不容易,勒夫友好、细致,他的专业素养和悉心传授使球队信服。博比奇回忆说:“教练观察到了我们的优势,并向每个人说明,他同时也给了我们一定程度的自由。”他正式执教的第一个赛季,斯图加特虽然没有在联赛中超越拜仁慕尼黑和勒沃库森,但也在德国杯决赛里击败科特布斯夺得冠军。同时他的球队还在欧洲优胜者杯里打进决赛,只以0比1输给了切尔西。当时切尔西队里拥有佐拉、马克·休斯、佩特雷斯库和如今的切尔西教练迪马特奥,主教练是古力特。不管怎么说,勒夫以另一个身份重返斯图加特的计划成功了,这里的球迷记住了他,他的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可是斯图加特又一次和他开了玩笑,次年他就因为和老板不和被炒了鱿鱼,后来去过费内巴切、奥地利蒂罗尔和维也纳,2001年他带领蒂罗尔获得奥地利联赛冠军,但这个俱乐部第二年就破产了。此后勒夫再也没有带领任何球队拿过冠军。《11个朋友》问他:“如果2004年克林斯曼没有邀请你和他一起执教国家队,你现在会在哪里?”勒夫老实地说:“可能在莱奥本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吧。”莱奥本位于奥地利中部,这个矿业小城只有2.5万人。
2000年,被一支土耳其球队解雇的勒夫出现在科隆东南部的一个叫亨内夫(Hennef)的小镇上。在这里他再次见到了自己青年时代的队友马特乌斯和利特巴尔斯基,他们都是来这里参加德国足协创办的一个特别教练培训班的。课程创办人福格茨说,他希望借此把德国足球史上的一些功勋球员留在德国,萨默尔(曾夺得1996年欧洲杯冠军,时任队长,现任德国国家队技术总监)、科普克(1996年欧洲杯冠军,任守门员)、布赫瓦尔德(1990年世界杯冠军,中后卫)甚至勒夫以前的手下巴拉科夫也参加了这个课程。在教练这门学问上,勒夫比他的这些同学都要熟悉得多,他只是来这里补领一张德国足协认可的教练执照。240个学时后他写完了论文,带走了这张纸,他的论文题目是《区域进攻战术的各种可能》,像是如今德国队(微博)战术推演的一颗种子。这个训练班上最杰出的学生是勒夫和克林斯曼,其他的学生至今也从未获得像执教德国队(微博)这样的机会,而克林斯曼对勒夫的信任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建立了,这个踢球时代默默无闻的球员向世界冠军前锋讲解了什么是链式防守和四后卫战术,克林斯曼被震撼了——这些是他自踏入职业足球界以来听到过的最清晰的讲解。培训班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这一年,德国队(微博)在欧洲杯上惨败,连小组出线权都没获得。尽管2002年德国队(微博)在日韩世界杯上获得亚军,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德国足球的冬天来了。沃勒尔在2004年兵败欧洲杯后辞职,德国足协当然愿意邀请名帅希斯菲尔德,可后者拒绝了,除了克林斯曼,没人愿意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于是新手克林斯曼回到德国,他需要一个助手,这个人就是曾经那个脑子无比清晰却又低调的同学勒夫。于是我们的主人公一下子从奥地利中部联赛来到了一支三夺世界杯的球队。感谢克林斯曼。勒夫后来回忆说:“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天降大运。2000年我和克林斯曼一起完成了教练课程,并且我相信,是我在课程中的表现说服了他。”
勒夫说,自己年轻时候的德式训练法是这样的:教练从地上抓起一小堆石子儿,然后扔掉,场内球员正在跑第50圈。典型的赛前指示是这样的:“Jogi(勒夫的昵称),你今天上场打前锋,试着进个球吧!”没有细节分析,没有数据支撑,教练很少给某个队员以明确的指示,而如果队员自己发挥不好,则会遭到狠狠的训斥,说他没有理会教练的意图——无论如何,这种情况不会再在国家队里继续了。主教练和勒夫的分工很明确,作为精神领袖的克林斯曼负责指明大方向,而勒夫负责执行、制定训练内容和具体战术思路。摆在这两位年轻教练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改革蓝图,身体机能诊断、生物力学奔跑分析、协调性以及稳定性训练这些新事物被引入古老的德国足球传统,这些是克林斯曼从美国职业体育中取来的经。勒夫则专注于战术革新,他说:“德国球员们需要更有攻击性,需要踢得更快速。我们不再龟缩在己方半场,而是压迫对方使其臣服。”德国球员曾经依靠强壮的身体和不屈的意志赢得3座世界杯,可是在如今的时代只靠这两样已经不够了。勒夫说,自己年轻时的偶像是内策尔,他身体强壮,依靠沉稳的调度和精准的长传帮助德国队(微博)赢得了1974年的世界杯,可如果上帝如今再送勒夫一个内策尔,他对《南德意志报》的记者说:“我会禁止他长传!”2006年,克林斯曼-勒夫小组的统一思路是:在对方还没有展开防守时,快速完成射门。这个思路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场队员断球后,会尝试在几秒钟内到达对方前场,进攻队员不依靠带球,而依靠快速和分工明确的无球跑动形成战术合围,这样会使得对方的防守队员不知所措。这一年的世界杯,巴拉克、克洛泽两名球星带领着波多尔斯基、拉姆和施魏因施泰格等年轻人,和诺伊维尔、阿萨莫阿、奥东科这些二流球员一起在家乡赢得了世界杯季军。德国电视一台全程跟随,拍了一部叫《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的纪录片,镜头当然对准克林斯曼和球员,勒夫也有不少镜头。他穿着红色的阿迪达斯训练服,不很显眼,总是站在克林斯曼身后嚼着口香糖,但在讲解战术的环节总会出现他,他指着比赛录像告诉前锋、中场和后卫线上的每个队员,在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做。他在对阿根廷的比赛前说:“阿根廷人得球时大多数情况下会横传,然而他们很少通过边路进攻,通常球会再次回到中央,由中场队员突然直传。”那场比赛德国队(微博)扛住了阿根廷人的猛攻最后在点球大战中获胜。勒夫说,在2006年,欧冠的比赛节奏比德甲要快10%~15%,他要给这支国家队提速,4年后的南非世界杯,他麾下的德国青年军打得马拉多纳和梅西的阿根廷队找不着北。不需要点球了。克林斯曼说:“我从勒夫那里学到怎样阅读比赛,如何换人,以及零比一落后的时候该怎么办。”拉姆在自传中写道:“勒夫在第一堂训练课上就证明了自己是出色的战术专家。我们一起看比赛片段的录像,特别是自己的动作和犯下的错误,这让我受益匪浅。”在许多时候,勒夫在战术板上指指点点,而克林斯曼在做笔记,这时候如果一个外人进来,也许分辨谁是主教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010年5月16日,在意大利南部城市夏卡,德国队(微博)主帅勒夫(右)在训练中指导队员波多尔斯基
2006年世界杯后,克林斯曼选择了急流勇退,因为勒夫以前就已经承担了主教练的大部分工作,国家队主帅的人选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但这时候人们觉得他还只是“克林斯曼的继任者”,即使他带队打进了2008年欧洲杯的决赛也无济于事。他真正让世界惊叹还是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他的青年近卫军轻松地击败了英格兰和阿根廷这样的强队挺进半决赛,德国队(微博)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快速、坚决的方式在向世界昭告,他们不但要赢,还要赢得漂亮。勒夫回想起自己在斯图加特执教的经历时,曾经后悔自己把美丽足球的观念强加给能力不够的队员们,而现在他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他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他说:“我是一个审美主义者教练。”他穿的白衬衣和蓝毛衣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只要他这么穿,德国队(微博)就能赢得比赛,这甚至也是他赛前所做的精心准备的一部分。勒夫没有想到这身简单的装扮让他一只脚踏进了时尚界。足球圈是个残酷的世界,看着阿里汉如今大腹便便、头发稀疏的样子,人们很难意识到他曾经拿过两次世界杯亚军。而穆里尼奥呢?他表情坚毅,衣着华贵,谁又能想到他曾经是个翻译。大多数教练都有辉煌的过去,但他们如今衰老的样子仿佛在证明离开了绿茵场就走入了平庸。而勒夫不是,他身材瘦削,表情温和,衣着干净而简单,越老越有味道。他成为德国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时尚杂志的最爱之一,他爱吃什么、用什么护肤品、开什么型号的车都不再是秘密,但他小心地掩饰起年龄的痕迹,他不再像2006年那样整天穿着训练服了,黑裤子、白衬衣,围巾,就像这个人,看起来随和,却具有远见卓识。从南非世界杯回来后,他穿的那件原价188欧元的蓝色毛衣在拍卖会上以100万欧元的价格被卖出,拍卖所得捐给了一家儿童救助组织。勒夫说,其实他在半决赛的时候已经想把那件毛衣脱下来洗洗了,可队员和全德国的球迷都不答应。一份商业杂志统计,世界杯开赛后,该品牌在慕尼黑的三家分店一共卖出了800件该款式的蓝色毛衣。
当年执教斯图加特的好好先生勒夫呢?他还站在这里,已经52岁了。当年他因为懦弱没有处理好队内核心雅金和巴拉科夫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球队分裂,如今他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来面对自己的晚辈。巴拉克在2010年世界杯前受伤,不得不退出国家队,勒夫果断地把队长袖标交给新生代拉姆,而当巴拉克希望要回袖标时,发挥出色的拉姆不愿意交出权力。眼看德国队(微博)内新老一代的矛盾就要激化,勒夫只用一句话就化解了危机。他许诺巴拉克,只要他入选国家队大名单,就把队长袖标交还,这是一招缓兵之计,因为出现在南非的年轻球队已经不需要年迈到34岁又负伤的巴拉克了。虽然功高卓著,但这位德国足球的老臣还是不得不和自己在国家队的生涯说再见。勒夫的球队用世界杯季军来送别他。为什么不是冠军呢?也许勒夫在关键时候还是露出了好好先生的本性——有人问哈维,为什么西班牙队能在半决赛里压制住德国队(微博)并最终进球?这位中场大师的回答是:“因为德国人太尊敬我们了。”
两年后的现在,又一届大赛来了,人们说这是近几十年历史上最好的一支德国队(微博),勒夫拿着一手好牌再次冲击冠军,他的敌人不仅是西班牙队,还有足球世界里那无处不在的偶然性。他很厌恶长传冲吊的打法,他说:“如今没有一支球队能以丑陋的踢法夺冠了。”可是死守的切尔西刚刚在5月份击败了华丽的拜仁慕尼黑夺得欧冠,他怎么说?“哦,那是个偶然。”看起来他已经把一切都计算好了,他承认自己是个死理性派,在比赛前让自己心情平静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把一切准备做好,然后听任检验。有人批评他临场指挥不足,在欧洲杯小组赛阶段几乎乏善可陈,可是看看他的坚持带来的效果:人们批评他用戈麦斯而不是克洛泽,结果戈麦斯两场比赛进了3个球;人们又批评他不该用如同梦游的波多尔斯基,他不听,结果后者在第三场小组赛里果然率先进球。《明镜》周刊说,政治家和主教练两个职业有相似之处,都要依赖数据,都要绝对自信,在这一点上,勒夫和默克尔如出一辙。
成名后的勒夫像一个政治家一样保持低调。他说:“足球实际上是一项娱乐性的行业,球员们在其中一直扮演着喧哗的、怪诞的和亮闪闪的角色,所以现在人们会抱怨我,说我看起来实在太平凡了。”《明星》杂志说,勒夫就是弗赖堡这座城市的人格化身,精致而内敛,有时还有一点点沉闷。勒夫极少谈到他的妻子丹妮拉,除了在一次采访结束后,他急着离开说要去接她,结果在去地下车库的路上被一个女孩堵住了去路。女孩激动地望着这个在电视里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说:“您是……”她想不起来了。一边的新闻官看不下去了,说:“他是克林斯曼!”“啊!对对,克林希!”
真正的克林斯曼在美国。但勒夫顺利地脱了身,他一点儿也不生气,他说自己有一次度假的时候还被人认作是秃顶的眼镜大叔马加特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