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颜强:推行体育课不能拔苗助长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3月08日16:19  FT中文网

  又到“两会”时节。本届“两会”体育界代表们的焦点,落到了教育体系内对体育的忽视上。甚至有非体育行业背景的代表,如前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也提交了专门针对强化体育教育的提案。

  廖晓淇的提案称:“为了民族的复兴,应该将体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其中旁征博引,对于体育之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作了一番阐述。前奥运冠军大杨扬(微博)更是罗列了八条具体操作措施,以支持她的核心论点:“建立问责制度,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所有这些声音,都是基于一个事实:中国青少年普遍存在体质下降现象、严重缺乏体育运动,长久以往将影响国民素质和竞争力。近年来各种不同年龄层级的体检结果,早就映证了廖晓淇、大杨扬们的担忧。与不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日本韩国做横向对比,中国青少年在体质、运动素质等各方面,早已瞠乎其后。

  说得危言耸听一点,我们不知道自己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将来走入社会时,会是怎样一种人群。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此次将2012年增长率8年来第一次调低,就引发了欧美一系列股价滑坡。但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体,至少从体魄上说,已经落后。

  要将这个局面完全归咎于教育体系,当然不合理;这样的落后,是社会合力推动所致。代表们忧国忧民,觉得直接从改革教育体系入手,或许能在提高国民素质、强化青少年肌体这方面,发挥一些积极作用。这样的动机和想法,无可厚非。只是以行政性手段,要求教育体系内强行拔高体育的地位,很有可能会换来一个拔苗助长的结果。

  两周前青岛传出一条新闻:当地教育局通过摇号,明确了足球为中考科目之一。一时间,青岛这个曾经的足球城,各大商场里足球销售一空,家长学校都忙不迭地让行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们恶补足球。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行政手段推动体育训练的案例。

  但它根本不可能保证足球成为青岛青少年的真实兴趣所在。首先这是摇号决定的科目,今年考足球,明年或许是篮球排球。其次孩子、家长以及学校都是迫于中考压力,不得不恶补足球,急着让孩子突击培训,学会颠球几十下、绕杆带球多少米等等规范化科目。在这样的考试压力下,兴趣能提升多少不可知,已经压力沉重的孩子由此产生对足球的厌恶,反倒可以想见。

  “两会”代表强力推行学校体育的建议,很可能导致“中考必考足球”这样的结果。短期内,似乎孩子们得到了更多运动参与机会,学校和整个教育体系也会为体育运动提供更多空间、设施以及教练人才。然而诸多行政手段和压力——如达不到“每天一小时”就会被问责、“授予教育部行政处罚权”、“校长承担制”等,极有可能让一项动机良好的提案,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发生导向性偏差。

  这样的强力推行,换言之,就是拔苗助长。中国社会对体育的了解本就模糊有偏差,连代表们都依旧将体育当作“physical education”来认知,强力推行不可能结出良好硕果。不难想见,一段时间后,这样基于行政手段的体系会渐次发生各种偏离,最终人浮于事,或者被扭曲为为政绩而推行体育。这并不是中国社会所需要的长久体育发展策略。

  体育发展,离不开教育体系支持。校园的大门,必须向体育敞开,却绝不可急功近利。从一周平均两小时都无法达到,到实现“每天一小时”,短期之内无法促成。采取一些更为温和,也更为具体可行的手段,效果可能更好。

  体育之被忽视,和其他学科项目太受重视有关。适当做出一些课时和策略重点调配,让孩子们更多接触体育,从培养兴趣入手,比把体育变成考试项目更有长远意义。这样一种改良体系,必须从小学贯穿至中学大学,并且有一个与职业体育接轨的大致路径,才能不至于完全流于形式。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颜强(微博)

分享到:

更多关于 颜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