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宁忠告助杨扬找回自我 保有梦想追逐生活的金牌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2月09日06:50  东方网-文汇报

  初冬夜晚,细雨生寒。没来得及吃晚饭的杨扬(微博),拎着一袋快餐匆匆赶到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偌大的会议室里,八九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目光中带着迷茫和渴望。

  身为国际奥委会(微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杨扬如今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生涯规划项目”带到中国。在全国各地开办多次运动员退役转型培训班后,她迎来在上海的第一堂课。

  “运动员主动联系我,这是我的一份责任。”事实上,这并非一次正式的官方培训,学生人数也是历次最低,但杨扬觉得,只要运动员有需求,就应不遗余力给予帮助。她将原本两天半的课程压缩至两小时,加快语速与大家分享交流。

  “每个运动员都曾有梦想,即使退役,梦想也不能丢失。”在这堂主题为“梦想与现实”的课上,杨扬对面临职业转型困惑的后辈说,“有了梦想作为驱动力,就设定目标,付出行动,用积极的态度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保有梦想,追逐生活的金牌

  一声亲切的招呼,杨扬用她标志性的笑容,轻松化解彼此间的生疏。这一堂课,就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

  来听课的学生中,有些已递交退役报告,边尝试工作边等待分配;有些退役在家待业多时;有些仍在为下一届全运会拼搏努力。在他们心底,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告别运动生涯,未来如何走出精彩的人生?

  “运动员时期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去追逐梦想和金牌。生活当中,我们同样要付出很多努力去追逐我们新的梦想和生活中的金牌。”杨扬引用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弗兰克·费里德里克的话,鼓励大家保有一份追逐生活“金牌”的梦想,“这份梦想包括目标、行动和积极的态度。”

  杨扬认为,梦想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也是决定未来的原动力。有了梦想,才有行动的方向和信心。“有时候,运动场上只认第一名,而生活当中,成功可以是方方面面,金牌和运动成绩不再是统一的衡量标准。”杨扬说,自己当初之所以没有留在体制内,等待一份未知的职业安排,正是因为内心存有一份关于未来的梦想。这份梦想,支撑她走向今天的成功,给予她平静的内心和快乐的生活。

  发现梦想,认识真实的自己

  梦想,不能只是空想。否则,将永远停留于梦想。

  “有了梦想,第一步就要给自己设定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杨扬用两张图片作对比,第一幅图为五位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矫健身姿,主角分别是邓亚萍、李宁、刘璇(微博)、李彤和她自己。她问学生:“从这幅图里看到了什么?”答案无外乎“专注”、“拼搏”、“上进”……“其实,这些不过是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是运动员共同的特质。”杨扬说,“正因为长期单一地禁锢在训练里,很多运动员忘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选择。”

  在第二幅图上,同样的五人,却已完成截然不同的角色转换。“退役后,我们在不同领域完成转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和特长。”通过这样的比较,以及一个名为“兴趣纸牌”的测试游戏,杨扬希望让学生们意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问问自己,我到底是谁?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发现真实的梦想,定下明确的目标。”

  身为过来人,杨扬也曾经历迷失自我的挣扎和彷徨。她至今还记得,退役那年,李宁的一句忠告让她受益匪浅:“尽快明确目标,给自己做规划,否则15年后你还会原地踏步。”

  随后两年,她不断尝试,寻觅什么最能触动自己的心。“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回头去看时,会发现那是很重要的过程。”她提醒后辈,“你的内心没有人了解,只有靠自己去选择。离你的心最近,才是最重要的。”

  实现梦想,要做行动的勇者

  实现梦想,就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作为成功转型的典范,杨扬自己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在运动队时,别人去睡“回笼觉”,她就抓紧时间看书背单词;别人等着队里分配,她就提出申请出国念书,“越早准备,面对转型时就会越从容。与其浪费时间,不如早点考虑将来,早点行动。”

  然而,不是每个运动员退役后,都能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一帆风顺。很多人因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被迫放弃了内心的选择。他们尝试梦想的工作,却因为技能有限受到挫折;选择可胜任的工作,又找不到实现梦想的快乐。在技能与兴趣难以兼顾时,很多人走向了迷失。

  “最理想的工作,当然是‘高技能、高兴趣点’的岗位,那是最高目标。”杨扬理解后辈的难处,如果连养家糊口的现实都满足不了,又哪来实现梦想的勇气?她建议,选择一条“曲线”,从“高技能、低兴趣点”或“低技能、高兴趣点”的工作做起。“满足现实与追求梦想并不冲突,只是需要一个长期、有规划的目标设定。”她鼓励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要坚持做行动的勇者,“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扼杀梦想是可怕的。敢闯荡是运动员骨子里的特质,也是我们很可贵的优势。”

  还有一些运动员畏惧走向社会,认为自己不懂得与人沟通,甚至总认为社会将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看待他们。“在觉得社会对你们有误解时,你们是不是也在戴着有色眼镜看社会?”杨扬反问学生,“沟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打破心底隔阂,运动员完全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

  为了帮助更多运动员找到梦想、实现梦想,杨扬与她的合作团队也开始联系一些企业单位,为有需要的运动员提供实习、体验的机会。“我的终极目标,是这个培训再也没有学生,中国运动员的职业转型不再会有困难。”尽管看起来有些遥不可及,却是杨扬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谷苗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2012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专题 

更多关于 杨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