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体育报:校园体育路在何方?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0月28日09:06  中国体育报

  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比赛现场上,随处可见青少年运动员朝气蓬勃的身影,他们健美的身姿,让人看到了中国竞技体育未来的希望,下一个刘翔、姚明或许正在他们当中“潜伏”。

  但记者在赛场内外采访时,一些专家建议,在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强国的今天,不应仅关注城运会赛场上6000多名运动员的成绩,更要关注体教结合和上亿青少年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僧多粥少”

  “有的地方政府财政已经很富裕了,但在学校体育上的投入依然小家子气”,教育部体卫艺司前司长宋尽贤在接受采访时说,场地器材匮乏的状况主要在农村学校,但是大中城市郊区(县)的学校也存在类似的状况,位于城市的学校从人均来看也捉襟见肘。

  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清水开发区育英小学教师郭海涛说,当地学校的体育器材,以前是严重短缺,很多都靠自己制作。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有了一些改善,但许多器材是易耗品,比如篮球当初给配了30个,但现在能用的只剩8个。如果投入缺乏连续性,校园体育就没有活力。

  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缺乏的情况由来已久,这同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宋尽贤介绍说,河南省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共投入9000万元为省内两万所农村学校或者办学点增加体育设施,应该说投入不少,但均摊下来,一所学校也就不到5000元,仅相当于增加几个篮球架子和乒乓球台而已。

  此外,教育领域用钱的地方很多,一些地方在教育拨款上本来就比较紧张,校舍和师资等要优先考虑,用在体育设施上的资金所剩无几。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学龄群体庞大,经济实力仍有待提高,这种“僧多粥少”或是根本排不上队的现象,在许多地区还将继续存在。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观点。没有身心健康,就不可能成为国之栋梁。

  然而,如今对于文化课和体育课的认识偏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校园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认识问题,没有认识到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这样认为。

  谈到青少年体质滑坡现象,宋尽贤显得忧心忡忡。从教育部退休之后,宋尽贤依然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的岗位上发挥余热。他表示,青少年课业负担过重、缺少体育锻炼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等,都有可能为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学生的身体素质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务必要让“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自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在2012年实现教育投入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这表明教育事业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宋尽贤认为,要抓住教育发展的新机遇,统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给校园体育注入活力。

  需要改变的,还不仅仅存于教育领域。工作在一线的校长、老师们有时也不得不对现实做出妥协。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小学的叶虎年老师对记者说,此前由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过安全事故,为避免纠纷,学校不愿意过多建设体育设施,这种因噎废食的现象也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政府唱主角

  城运会期间举行的城市体育发展论坛上,重庆渝北区提出“体育强区”构想,规定城市建设必须配套一定比例的体育服务设施,这一做法引人注目。一些专家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设立和完善硬性标准,约束和评估新建学校和已建学校的体育设施。

  钟秉枢说,在以往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中,学生人均风雨操场和室内体育场馆虽然有指标,但这些指标在今天看来,明显偏低,有必要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修订。而且,这些指标在建设大学时规定得比较具体,但针对中小学的规定往往刚性不足。

  对此钟秉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出台政策,对新建中小学校提出配套体育场馆以及器材的硬性指标,“同时要有评估和检查机制,未完成指标的要限期改进。”钟秉枢认为,这是各级政府部门发展义务教育,应尽的责任。

  尽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教育,但业内人士坦言,来自社会力量的捐助目前非常有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中国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基本集中于助学和一般性校舍的建设,而企业的捐助则具有比较强的趋利性,如发达地区的企业愿意资助本地名校修建场馆,以此换取子女入学的机会,但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同类建设的慈善捐助却不多。

  钟秉枢认为发动社会力量也要依赖政策引导,比如用税收优惠,让企业同落后地区学校结对子,把企业对社会的回馈引导在发展校园体育上。

  此外,钟秉枢还建议,从社会募集资金的体育彩票也应拿出一定比例,投入到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当中,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王集旻 帅才 李美娟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