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海外版:从运动员学生到学生运动员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前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体操冠军张尚武,在这个“话题为王”的时代,相信张尚武这个名字很快就被“郭美美”“达芬奇”“动车”等字符淹没。但个人觉得在深圳大运会开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尽管张尚武已经去了陈光标那上班,还是有必要把他重新拿出来说事儿。

  没错,张尚武拿到的体操世界冠军恰好就是10年前在北京举办的大运会上所得。然而,他那时真是一名大学生吗?据张尚武自己曝料,当时他去参加大运会的时候自己根本不是学生,只是简单地填了一张表,就摇身一变,成为北京体育运动学院大一学生。退役后,一心想上学的张尚武还因此找上北京体育运动学院,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入学。

  10年之前,相信还有人和张尚武有着一样的境遇。填张表,挂个名,就成了学生。只不过他们后来的走向不一样,有的人功成名就,退役后可以真的进入大学“充电”,而有的人没混出名气,退役后只能面对一片迷茫的人生。这些“运动员学生”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训练场,只是结局各不相同。成功的永远只是那些站在金字塔塔尖的人,从这点来说,选择做一名“体制内”的运动员,与玩一场赌博分别似乎不大。

  10年之后,中国体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中国队可以在奥运会上骄傲地把美国队甩在后面,独占鳌头的时候,人们对于金牌的渴望与追求早已不是那么迫切。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在考虑运动员“成材”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他们的“育人”,体教结合这4个字已经引起更多的运动队和高校的重视。于是,在深圳大运会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的“学生运动员”。

  “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变化的只是两个名词顺序,但意义却截然不同。“学生运动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运动员只是其特长的一个延伸。一名“学生运动员”应该和普通学生有着一样的学习任务和职业规划,但运动员的特长却使他有着比常人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选择。当然,这也意味着他必须比普通学生更加自律,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自我约束地去进行训练。

  来自北京大学的田径运动员王惠琴就是学生运动员的一个代表,她在介绍自己的校园生活时说:“我们有的时候上午有课,训练就安排在下午;如果下午有课,训练就安排在上午;而如果课业比较重的时候,周一到周五都会有课,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都会保证学习,而会将训练安排在周末进行。”

  从“运动员学生”到“学生运动员”,这是中国体育在长期举国体制之后所探寻的一条体教结合的新道路。尽管这条新道路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就像整个国家的改革一样,总要慢慢地找到一条最适合中国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成绩下滑,丢金失银,但奥运会上我们已经足够证明了自己,至于大运会,就让我们的“学生运动员”们放手“玩”去吧。

  从这一点上来说,张尚武们应该会很羡慕王惠琴们吧。(罗俊)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