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赛场礼仪缘何被遗忘

  体育竞技场就像一面放大镜,在映射出激烈拼争、精彩对决的同时,也将运动员的一举一动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

  这些年,中国体育的运动成绩节节攀升,但说到赛场礼仪,似乎总有“缺口”。有些运动员,竞技水平虽高,人文素养和道德风尚却不尽如人意,赛场内外不时上演一些无礼、失仪之举:比如对竞争对手极其冷漠,哪怕是队友,也是毫无笑容,赛后握手敷衍了事;比如忽视现场观众,不仅缺乏互动,连基本的答谢致意也常常遗忘;比如新闻发布会上目中无人,对媒体记者不够尊重;比如出现争议判罚后极不冷静,或斥责裁判,或摔拍泄愤,甚至大爆粗口……这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表现,不仅损害了运动员个人的名誉,更影响到整个中国体育的形象。

  体育,并不局限于激烈拼争和夺取奖牌,荣誉和奖牌替代不了真诚、快乐、尊重与交流。赛场礼仪被漠视,折射的是运动精神的缺失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正所谓小节见品行,小事见精神,透过赛场礼仪的细节,中国体育应该思索的东西还有很多。

  成绩至上的价值导向、人才培养的教育缺失、单一逐利的评价体系,让赛场礼仪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郑轶: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这些年来,中国体育的运动成绩不断飞跃,但运动员的人文素养似乎并没有达到同等高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易剑东:我国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动因长期以来被定为“为国争光”,而且强调以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同时,我们也很重视体育道德风尚的弘扬。但在竞技体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很多管理者把成绩看作硬指标,把道德视为软约束,往往只强调不出事就好。很多体育赛事评“体育道德风尚奖”也以此为依据,往往是绝大部分代表团都能获得这个奖项。几乎人人获奖,就说明这种奖励没有多少人在意。另外,体育人,特别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平时交往中一般比较随意,有体育界自身的交往习惯,在语言修辞方面不大注意,再加上文化学习不够,使得赛场礼仪没有实现和运动成绩的同步提升。

  熊晓正:“礼仪之邦”缺礼貌,确实是个讽刺,但这能怪谁呢?问题虽出在运动员身上,导致问题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失礼”不是个别现象,关键在于我们对运动员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尽管中国体育界一直强调要使运动员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关注的往往是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忽略了其他相关素质的培养,出现“一俊遮百丑”的实际评价导向。特别是对一些尖子或夺牌运动员的特殊“照顾”,使他们养成了“妄自尊大”的心态,平时在队里就我行我素,到了赛场上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其实很多运动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是对别人的不礼貌,真正可怕的正在于此。由于“金牌至上”的政绩观,使我们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忽略了一个人成长必需的一些教育,正是这些教育的缺失再加上评价导向的单一化与逐利化,导致了今天这种现状。

  个性张扬与礼貌待人并不冲突,“聚光灯”下更需自控能力,运动员的道德修养要在日常习惯中提升

  郑轶:对于运动员的赛场礼仪问题,有人认为多元化社会应该包容运动员的个性张扬,也有人以运动员已经在比赛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就不要苛责细枝末节来开脱。强调赛场礼仪是小题大做吗?

  易剑东:我认为运动员是最为高尚的职业之一。因为在直观、激烈的功利性竞争中,要遵守规则并力求取胜,是对运动员的极高要求和极大考验。生活中有些职业和岗位可能以并不直观的方式做点小动作没人注意,但运动员却需要在公开和公平的赛场上去追求功利的取胜目标,需要的是极高的自我控制力。而其实,道德修养就是在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和习惯中提升的。一个运动员在赛场至少应该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在赛场外应该尊重媒体、尊重教练员、尊重赞助商、尊重赛事组织和管理者。

  熊晓正:我们当然要反对将所有的人整肃得“整齐划一”。个性张扬、性情中人并非就与礼貌待人相对立或相冲突。赛场礼仪的缺失就人格特征而论,它反映出:一是缺失尊重他人的素养,二是缺失自信力。前者表现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后者表现为羞于与人面对。因此,赛场礼仪的缺失不是一个细枝末节问题,它反映的是运动员的性格缺陷。

  “突击”培训或许适得其反,加强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思想上的转变才能让外在约束化作自觉行为

  郑轶:据介绍,每到国际大赛前,国家体育总局都会加强运动员礼仪方面的教育,还印发过专门编写的形象礼仪手册。而国内比赛也总会设道德风尚奖,强调“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但如今看来,似乎收效不大。若想真正提升运动员的文明礼仪,有无切实可行的办法?

  易剑东:我认为,一是要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层面来强化教育,让运动员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公众“供养”的职业,运动员以自己的表现赢得政府、市场和民众的支持,从而延续运动生涯,因此应该有基本的感恩心理。

  二是经常进行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宣传,让运动员明白缺乏文明礼仪造成的后果,遵守文明礼仪获得的收益。也可以引入一些国外的运动员典型来强化说明效果。

  三是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特别是语言修辞能力的训练。让运动员从能说到愿说,从被动说到主动说,从消极说到积极说。这类训练可以结合项目特点来展开。

  熊晓正:应该说对这个问题有关部门确实很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什么会收效甚微?这是我们需要检讨的。为什么我们的努力难收实效,是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不对症下药很难见效。

  赛场礼仪是一种素养,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更不是几堂课或几本小册子就能养成。有关部门的“突击”不能说没有一点效果。但这种“突击”在运动员心中造成的负面效果或许是主管部门始料未及的。因为运动员可能会认为这是布置给他们的“工作”,所以有些“礼貌”显得特别勉强。“突击”只是形成了一种外在约束,是一种被动甚或被迫的选择。关键是要将这种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需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我们的运动员才会发出由衷的微笑。如果我们从上到下能够形成并实践“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那么离运动员发自内心的“礼貌”就不会太远。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