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苗炜:黑哨犯罪的日常生活性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4月01日06:52  东方早报

  苗炜

  专栏作家

  要我说,犯罪的诱因很简单,那就是这钱拿起来太容易,以至于我在电视里看见金哨和官员,并不觉得他们是罪犯,并没有嫉恶如仇。精神生活有一条准则,现在没什么人遵守,那就是常思自己的罪,比念及他人的要多。如果我是一个裁判,我可不敢保证说,有人给我20万我能义正词严地拒绝。

  这两天零星看了“黑哨”新闻,当年的金哨,当年的裁判委员会官员,如今都穿着号服,对着镜头平静地叙述往日怎么操纵比赛,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金哨说他从裁判委员会的办公室里拿走了35万元现金,钱装在足协的一个纸袋子里。要说35万元现金也是厚厚一摞儿,就这么拿走有点儿不太安全。但这个细节也暴露出来,某种犯罪的日常生活性。

  官员、金哨回顾自己的犯罪,将犯罪缘由归结为没有监管,没有制度,没有道德。这说法,这罪行,在一个权力寻租的时代,实在是老生常谈。往大了说,我们还可以将犯罪之因归结为没有信仰,如果一个人有信仰,他就是自己的监管者,他就会为自己制定制度,他就有自己的道德标尺。要我说,犯罪的诱因很简单,那就是这钱拿起来太容易,以至于我在电视里看见金哨和官员,并不觉得他们是罪犯,并没有嫉恶如仇。精神生活有一条准则,现在没什么人遵守,那就是常思自己的罪,比念及他人的要多。如果我是一个裁判,我可不敢保证说,有人给我20万我能义正词严地拒绝。

  我相信,“问题球”或“操纵比赛”涉及的场次,应该比现在揭露出来的多,但这些陈年往事也没有再深究下去的必要了,昔日受贿者受到了惩罚,今天的官员球员受到了警醒,所谓“打黑”也就该告一段落了。我们杂志以前做贪官的封面报道,贪个几千万,就有好多读者感兴趣,发行量往上走,后来做的贪官,贪了好几亿,读者也没什么兴趣。人们对贪污腐败这类事情也有个兴奋阀门。而从司法环境上看,我也不觉得抓裁判、抓裁判委员会的处级干部、抓局级干部,会让人兴奋,会让人更愿意看到非抓到副部级,非抓到贪几千万上亿的才过瘾,好的制度应该防范那些看似容易的罪,好的制度不相信个人的道德。我们的金哨也曾经标榜自己的道德,如今看着他深陷牢笼,不免感叹人的平庸与卑微。我敢肯定,此时,在某个办公室里,有一个纸袋子正包着现金,有个掌握点儿权力(包括话语权)的中年男人,正拎着纸袋子回家呢。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足坛反赌风暴专题 

更多关于 黑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