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采与读相长

  本报记者 陈晨曦

  十一运会棒球决赛,广东队一个漂亮的“双杀”瓦解了解放军队的最后一次进攻,以5∶3获得金牌,一位坐在寒风中看了近3个小时的记者面对着开始纵情欢呼的广东队队员仍是一脸茫然,不知是“怎么赢的”。

  这也难怪,像全运会这样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一名记者往往要身兼多项,遇到个别冷僻项目,难免要“赶鸭子上架”。于是,经常可以看到有记者在看比赛时拉过一名教练或者队员坐在身边,一边采访一边恶补项目规则。这种应急方式很有效,不过稿子要写得专业、不露怯,还能让读者明白、产生共鸣,仅靠这种速成式的采访,显然还有欠缺。

  时至今日,全运会已经办了11届,奥运会也在中国举办了一回,体育记者的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在山东采访全运会的记者就超过4000人。足球、篮球、乒乓球这些深受大众喜爱的项目,懂行的记者越来越多,这要得益于在各项赛事报道中的不断锤炼。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沈纯德就在本届全运会上发现,“媒体报道和电视转播有了很大提高,这应该是通过奥运会学习借鉴的结果”。

  另外,老百姓欣赏体育比赛的水平也与日俱增,这给记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果赛事报道再停留在介绍“越位”、“走步”、“弧圈球”的层面,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口味。在网上,不少熟悉体育的网友指出稿件中的硬伤,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专家。

  体育记者的稿件越来越专业,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苛刻”,采与读相长,提升的是中国体育的氛围,也暗合着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深意。

  (本报济南10月27日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