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7月17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胡锦武
近日,“刘翔穿上钉鞋”再次引发一些媒体的狂呼,原本只是恢复性训练中的正常步骤,在媒体聚焦之下,几乎等同于刘翔复出的标志了。而在数月之前,因代言的凯迪拉克轿车在江西境内发生车祸,更让刘翔身陷“代言门”险成被告,车主被法院驳回申请后,至今仍在向上级法院申诉,要求追加刘翔为被告。
受伤、退赛、手术、训练……举手投足皆是新闻、一颦一笑万众瞩目;刘翔没有因奥运会上的尴尬离场而淡出国人的视线,反而发展到只要跟刘翔有关就是“新闻”、只要沾上刘翔的边就能出名的非理性地步。
毫无疑问,国人对刘翔仍然寄托着太多的期望,但刘翔在备受追捧的负累下早已身心疲惫。“刘翔需要的是呵护而不是追逐”,4年前,在与刘翔的教练孙海平的一次交流中,记者体会到他对这种无休止的“追逐”的深深担忧。
然而,时隔4年之后,孙海平当年的担忧如今更显深重。毕竟,手术之后的刘翔能否复出,已经进入关键性阶段。
8月以后,刘翔将面临5次参加大赛的机会:8月的柏林世锦赛、9月的上海大奖赛、10月的济南全运会、11月的广州亚锦赛、12月的东亚运动会。对于伤病初愈的刘翔而言,每一次大赛,既意味着“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机会,更暗藏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公众对于刘翔发乎内心的狂热关注,甚至我们也可以理解某些媒体近乎“窥探”的好奇,毕竟,孙海平忧虑重重的根源,也正是刘翔近乎“国宝”级的“唯一性”。
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更多的年轻选手脱颖而出,更多的“刘翔”不断出现;只有当刘翔曾经的成功由特例衍化为现象,“刘翔热”才可能真正降温。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面对中国仅有的“飞人”,要想让刘翔再次展翅高飞,暂时淡忘他,给他一分应有的平静,或许正是对他最大的呵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