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新闻周刊:“回超”草根足球的乌托邦实践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18:26  中国新闻网

  两种相反的力量正在拉扯“豆腐”。作为北京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下称“回超”)的组织者,豆腐“本来就想玩一年的,结果被搁在这儿下不来了”。

  他曾想让镇政府接管回超,觉得不现实而作罢。他继续硬着头皮,几乎以一己之力组织这项赛程持续半年的公益性联赛。至于将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中国这个知名度很高的业余足球联赛,正陷入一个尴尬的悖论:

  6年前,“回超”处在仅有9支球队、赛程不过两个月的萌芽阶段,其组织者——回龙观社区的业主们,想把它经营成为具有职业联赛风范的业余联赛。当它发展到第六届,如愿成为拥有22支球队、780名注册队员、240场比赛、赛制规范化程度媲美“中超”的庞然大物时,繁杂的管理已经耗尽组织者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其继续运转已经成为大问题。

  中国的“德比”?

  2007年2月到3月,央视《足球之夜》编导邓,根据节目制片人刘建宏的建议,以拍摄电视片的形式,对第四届“回超”的筹备、开幕和部分比赛做了采访,“一大早就来敲门,断断续续拍了20多天”,被跟拍的豆腐说,这让他曾一度“看到摄像机就想躲”。

  在此时的中国足坛,作为民间足球的代表,“回超”的影响力已然不低。早在两三年前,史万春、年维泗、沈祥福、郭瑞龙等足坛元老,就曾先后与回龙观球队踢过友谊赛以示鼓励。史万春、年维泗两位老先生还应邀担任“回超”联赛的名誉顾问。

  《足球之夜》节目制片人刘建宏曾对媒体说:“我们国家足球都搞专业队,但国外很多职业球队最初都从社区中出来,英国足球一些豪门俱乐部都来自社区。我也在等,看能不能从回龙观走出职业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比。这也许是发展中国足球的另一种方式。”“德比”通常是指同一城市或邻近地区的球队比赛。

  央视的关注,对“回超”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豆腐回忆说,当时他正与当地的华联超市接触,商谈为“回超”进行赛季整体冠名的赞助事宜。对方对作为业余联赛的“回超”语带轻蔑,只肯出价2万,与邓同去的摄影同事忍不住掏出记者证,以专业记者的身份向对方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回超”在社区里的巨大影响力。当天下午,对方就打电话来,跟他敲定一笔10万元的赞助合同。

  “挺正规,挺热心。”时隔两年,近距离观察过“回超”的邓,这样描述她对“回超”及其组织者的印象。最为打动她的,是“回超”的组织者“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跟拍那么多天,看见豆腐做了很多事”。这些琐碎的事情,不外乎去回龙观幼儿园为“回超”开幕式挑选球童、与社区网站站长“六班长”开会商讨招商事宜之类。

  豆腐操心的事,远不止这些,采购奖品、协调场地、联系裁判、沟通媒体、协调各队报名、审核队员资质、制作参赛证、分组抽签、制作赛程表⋯⋯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这个赛程复杂的联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其中每一环,都结结实实地扣在他的身上。

  “真到了忙的时候,比上班时还忙”,为了腾出足够的精力组织“回超”,这位已过而立的回龙观业主辞掉自己产品质量认证的工作,“就当给自己放一年假”。轻松的语调背后,是还扛着房贷的他放弃的月收入1万元。“基本上一直是在吃老本,媳妇都快不理我了。”

  在路边踢野球,一路踢过来

  回龙观社区最早可上溯的足球史,是业主们在路边踢野球的日子。

  1999年,“回超”早期组织者之一、流浪明星队队长“藏龙岛主”搬进来,就开始跟朋友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踢球,“当时周边还是未开发的荒草地和田地,晚上能听见青蛙叫,就只有马路是平地,当然,那会儿的马路上也没什么车。”

  这种野球一直踢到2003年,“非典”时达到高潮。随着回龙观社区网出现,网络成为踢球者交流和邀请的平台。

  豆腐记得,2003年,在废弃的公交总站那块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坪上,业主们用矿泉水瓶摆门,五六拨人轮换着踢。搞建筑的业主“黄牛”见状,赞助两个用铁焊成的球门。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大家不用上班,拿着工资休假踢球,踢完球一起喝酒吹牛。“藏龙岛主”说,“回超”组织者最初的友谊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业主们自发形成的足球队也几乎在同时建立。2002年8月,18个人自发组合起回龙观第一支足球队,由于都是小区业主,所以把球队戏称为“野猪林足球队”。野猪林队的守门员“豆腐”说,“野猪林”对于“回超”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建队最早,而在于其一开始就以一个较为专业的姿态——统一设计队服、队旗、队徽,制定队规,大赛前安排专门的集训等等——来对待比赛。这些细节也传染给了后面的其他球队。

  王壬率领的“天龙队”,是“回超”第四个球队。这支球队有一半队员在邻近的中关村、上地一带从事IT业,60%的人有私车。“老闫”率领的“回联队”集中了回龙观地区原住民球员中的精英分子。丰厚的本地资源让他们的队伍顺利拉到球衣胸前广告的赞助——当地最大的房地产集团给的每年2万元。

  组织联赛的想法,完全是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这么多支球队,相互约球、协调时间和场地很麻烦,不如统一组织一下,弄一个小联赛。”藏龙岛主回忆。

  无论是在豆腐还是藏龙岛主的印象里,2004年第一届业主杯比赛都不是特别正规:球队只有9支,从9月踢到10月就收场了;裁判找的是附近北京农学院的一位体育教师。但这个不甚令人满意的开端,已经将原本各自散落踢野球的业主们捏合到一起。

  2005年的第二届,“回超”有了11支球队。在联赛的运作上,业主们表现出中产阶层趣味中追求精致化的一面。他们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让“回超”在规范性上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年3月4日,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成立,第一届业主杯联赛的组织者“园丁”担任协会主席,王壬和罗伯特分任副主席,藏龙岛主出任秘书长兼财务部长,“国庆”担任宣传部长,一位当律师的业主“老穆”成为协会的法律顾问。

  那是一段与激情相伴的日子。大家往往是晚上8点多下班回到家,匆匆吃碗面就出门开会,各项决议的形成往往少不了激烈的争吵甚至拍桌子,开会开到两三点钟回家睡一觉,第二天早上6点又要出门上班。

  王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联系镇政府、公安局,让“回超”的生存获得政府的认可;接着找北京市足协,申请给“回超”安排国家级裁判来执法。“他本身是开公司的,比较善于跟人打交道”,罗伯特说,因为把精力都给了“回超”,王壬的公司在那一年肯定少赚了不少钱,在回龙观和市区往返那么多次,“也没人补贴点油钱”。罗伯特自己也为了“回超”,忙得老婆发高烧住院都没顾得上看一眼。

  宣传部长国庆,制作了各种宣传资料存在光盘里,给北京各大媒体打电话兜售“回超”的新闻价值,不少本身就是记者的业主也帮他支招或者牵线。老穆则为协会提供不可缺少的法律咨询,他还开了一家饭馆,这家饭馆也成为足协的指定会议地点。老穆还利用自己与足球明星郭瑞龙的交情,请来史万春、年维泗、沈祥福等足坛元老,扩大“回超”的影响力。

  16支队伍,120场比赛;22支队伍,240场比赛,慕名而来的队伍越来越多。由于是单循环赛制,每个球队都必须跟所有对手打一场比赛,赛季也因此被不断拉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