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竞报:女子冰球渴望被关注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12月07日09:41  竞报

  想去采远在齐齐哈尔的女冰,缘于对这支队伍保留的一份情结。

  2004年,我还在大学读书时,在电视里看到中国女冰因为最后6秒失去冬奥会资格的场面,一位队员哭着说:“可以有人不关注我们,但我们自己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4年过去,这支队伍又重新回归奥运会,这本是一件不小的事。然而它所引起的效应并不如想象中大。我们只是知道女冰闯进了冬奥会,却不知她们这4年是怎么挺过来的,她们现在还好吗?

  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了黑龙江省西北端的这个城市。

  女冰的训练馆位于齐齐哈尔刚开发的新区里,这是一个远离市区的冰球馆。每天,女冰的姑娘们只是活动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地带,接触的人、活动的范围天天都在重复着。

  刚刚和女队员接触时,她们对记者表现出来的腼腆让我措手不及。她们会跟外教保罗打打闹闹,当保罗在冰场上跌倒时,她们非但不扶起,反倒嘲笑保罗的“愚笨”。她们会在冰场上大喊大叫,但对我们刻意保持着距离:有些小队员在打闹时会时不时偷瞄一下记者,有些队员在拍照时会用手遮住脸……这让我想到了几年前,央视的一个摄制组来到了女冰的宿舍楼,一些女冰队员在看到摄像机之后马上害羞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太久不被关注,造成了我们彼此的陌生。

  但其实她们是渴望被关注的。冲奥成功前,她们经常会在网上找自己的新闻,但通常她们都很难如愿。在看到有人从外地赶来看她们,这些队员好几次提到了感谢。接触了一整天,女冰队员们打开了话匣子,第二天再见面时,开始有小队员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吃饭时,她们也愿意跟我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了。

  我们只在齐齐哈尔采访了两天,我们走的时候,有队员问我们“这么早就走啊”。我也确实觉得,要真正了解她们的生活,其实短短两天真的不够。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知道她们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她们对于吃到排骨不以为意,因为这个“很平常”。她们现在的住宿条件也不错,房间里有宽带,她们也不必像过去一样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她们跟我说,现在工资涨上来了,队里有编制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她们喜欢的保罗会一直跟这支队伍走下去……

  所以虽然离开她们会感到些许痛苦,但毕竟在她们身上,我还能看到希望。

  转至哈尔滨时却是另一种感觉。

  早就听说,现在的冰球苗子不好找,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敢也不愿让孩子从事这项运动。但当我走进这群少数从事冰球项目的孩子们中间时,还是会感到有被重重一击的感觉。

  这些小孩子几乎在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我和摄影某天晚上亲历了她们深夜10点训练的过程。有的小队员在打着哈欠,也有的人虽然上冰前有些精神疲惫,但走到冰场后立刻变得活跃起来。这些打冰球的女孩子比想象中瘦小——这只有在她们脱掉厚重的护具以后才能看出。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伤,本来伤病对于运动员并不陌生,但外界有所不知的是,这些伤病其实本可以避免。年龄尚小的她们,即使受到冲撞也不会给年龄相仿的队友带来太大伤害。伤害她们的不是别的,而是所谓保护她们的护具。这些女冰小队员的家境普遍不好,好一点的护具价格又很昂贵,学校也无法为孩子们提供护具,这些90后的小孩只能忍受着自费得到的廉价又低劣的护具。在这种现状下,一直热爱的冰球变成了她们的一种煎熬。

  即使这样,这群90后的小孩子还是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成熟。“我们都不好意思再伸手向家里要钱了,父母也不容易。”

  这群女冰小队员年龄参差不齐,她们中有本应该毕业的人,却因为迟迟找不到打球的地方而要留在学校里。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没有被国家队选中,她们可能真的要离开深爱的冰球,进入社会。而在这个高学历者都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她们要怎么样走下去。如果连她们都逐渐离开了冰球,谁来接女冰这一棒?

  竞报记者 侯佳婧/文

  竞报记者 马 森/摄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冰球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