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震:如何中国球员面对二次留洋潮?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09:38  足球-劲体育

  2002年,伴随着中国队进军世界杯,中国球员迎来了一次留洋的大潮。那一年中国有三名球员加盟英超,不仅创了中国第一,也创了亚洲第一。然后又有邵佳一加盟德甲,谢晖加盟德乙,范志毅征战英冠。全盛时期,中国球员有7名在欧洲主要联赛效力,风光一时无两。

  时光到了2008年,中国国家队连续第二次止步世界杯预选赛的小组赛。但就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却有两个消息传来。一个是孙祥签约奥地利维也纳快速,一个是孙继海签约英冠谢联,在国家队的低谷时刻,海外留洋却正在迎来自己的第二次浪潮。但两个太阳的签约也宣告着一件事,中国球员已经正式告别了欧洲的一流联赛。

  接下的两个月里,可以肯定的是还会有中国球员选择留洋的道路。之前杜震宇传出的留洋消息并非空穴来风,但是试训曼城有点过于搞笑,因为小杜完全拿不到英国的劳工证,但以他的实力加盟欧洲的次等级联赛绝对没有问题。而8月份的奥运会后,国奥队球员也有望继续有人迈出留洋之路。陈涛去年转会意甲未果,今年留洋的步伐格外坚决。不过他的目标也只定在意甲中下游或者是意乙的球队,甚至是瑞士这样的二等级联赛球队。还有冯潇霆,三年前他没有伤病的时候,意大利方面就有人希望将他带到欧洲。三年之后,小冯的经纪人已经下了狠心:“今年如果你再不能出国,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不过小冯的目标同样不高,同样是那些能够打上球的低等级联赛球队即可。

  其实这一股浪潮的先锋在一年之前就已经刮起,从于海加盟荷甲的维特斯队,于大宝、王刚加盟葡超的本菲卡青年队开始,中国球员的留洋观念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第一次浪潮的时候,中国球员出国的眼睛只盯着五大联赛,当时如果有五大联赛之外的俱乐部找到中国球员只能吃到闭门羹。

  第二次浪潮里,球员的年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02年的时候,李铁、孙继海、李玮峰这一批球员都已经25、6岁,就一名球员的年龄来讲,他们上升的空间已经并不大。而这一次球员的年龄将进一步下降。之前的董方卓、于海、于大宝都是在20岁左右走出国门的,对于欧洲俱乐部来说,23岁是一个关键的坎,他们认为过了这个年龄的球员已经不具备投资的价值。而很多二级联赛俱乐部走的就是从发展中国家买来有潜力年轻球员,打磨几年再转手卖往豪门的二道贩子路线。

  在国家队接连失利之后,对于一流联赛的俱乐部来说,中国球员的实力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目前中国实力最强的郑智也只能栖身于英冠俱乐部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年轻球员也失去了吸引力。过去几年的经验已经证明,只要中国的俱乐部不狮子大开口,欧洲的二流联赛俱乐部还是很愿意引进中国的年轻球员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生意有赚无赔。

  在第二次浪潮到来之时,中国的俱乐部有必要改变观念。第一次浪潮里,每一家中国俱乐部都将留洋的球员当做了摇钱树,200万英镑,130万欧元这样的价码经常能够把欧洲人砸晕。我们的俱乐部总喜欢拿中国的市场说事,以为老外凭着中国的市场就愿意当大脑袋花大钱买中国的球员。但过去6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支俱乐部靠着中国球员的那张脸能够在中国赚到额外的钱。可以肯定的是,要在中国市场捞钱,贝克汉姆的脸肯定比孙继海的脸更靠谱。所以现在中国俱乐部还指望能够在欧洲人身上赚到中国球员的转会费基本上是不用想了。

  如果换一种思路,中国俱乐部完全可以在出让自己年轻球员的同时在合同里附加上要求球员下一次转会的分成。这也是众多欧洲小俱乐部在出让年轻球员的通常做法。欧洲的俱乐部也更欢迎中国俱乐部的这一要求,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样一来等于由两家俱乐部共同分担风险。

  过去的10几年里,日本人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球员送往世界各地的联赛,甚至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这样冷门的联赛。然后就有了中田与中村这样威震欧洲的日本球星。对于我们来说,有必要克隆日本模式。先打出个中国球员的品牌,然后再想赚钱的事情。

  中国足协总想着发展国家队的战略,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很简单,将大批年轻球员送往海外培养,等他们在海外打上比赛的时候再请上一个水平差不多的教练,国家队的成绩自然差不了。澳大利亚人就是这么干的,我们可以学习一下。 (赵震)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李宁iRUN跑步俱乐部 NBA本赛季谁是最佳MVP
李宁大篷车行至鄂尔多斯 感受草原小英雄的运动热情
李宁3+1篮球挑战赛火热报名中 抢看李宁驭帅5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