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200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9:15 今晚报 | |||||||||||
亚运会是展示亚洲人精神风貌的舞台,是亚洲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军团不仅继续改写着西方长期垄断项目的历史,而且为开拓亚洲本土体育项目更广阔的领域作出了努力。在多哈亚运会铁人三项、跆拳道、男子健美等项目上实现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图为女子铁人三项冠军王虹霓(左);跆拳道女子47公斤级冠军吴静钰(中);健美男子60公斤级冠军钱
“国际智慧”为我所用 在人力资源不足、经验欠缺的情况下,卡塔尔用充沛的资金聘请世界上一流的专业人士为其服务,举办了一届成功的亚运会。“国际智慧”为我所用,无疑是多哈亚运会的成功之道。 从开闭幕式的主创人员到运动员村餐厅的服务人员,从新闻中心的媒体经理到赛场保安,多哈亚运会的工作人员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据组委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多哈亚组委的管理人员约2400人,他们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卡塔尔人仅占15.75%,而印度人占10.27%,澳大利亚人占10.06%,希腊人占7.07%,菲律宾人占5.77%,英国人占4.72%,意大利人占4.38%,美国人占2.65%。而如果将志愿者、班车司机等服务人员全部算在内,本届亚运会的工作人员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 阿尔·纳贾尔是多哈亚组委运行指挥中心的总负责人,该部门是赛时组委会的最高决策层。他说:“这里很多人都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干过。他们清楚哪里可能出现问题,遇到问题之后又该如何解决,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许多来多哈的运动员和记者都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是本届亚运会组织工作的一大亮点。比如,和往届亚运会相比,多哈运动员村的宿舍里多了吹风机和晾衣架,班车司机也能享受到免费工作餐。“这要归功于我们运动会服务部的一位同事,他参与了前几届亚运会的举办,把一些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了多哈。”纳贾尔的助手、澳大利亚人珍妮·泰格说。 作为亚奥理事会体育委员会主席,魏纪中见证了多哈亚运会筹办工作的全过程。他认为,正是因为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多国部队”,让多哈少走了许多弯路,提高了效率。 多哈亚组委副总干事艾哈迈德·阿卜杜拉表示,尽管组委会聘用了大量外籍人士,但各部门的“一把手”都是卡塔尔人,重大事务的决定权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他说:“他们只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意见,而我们负责决策。” “提建议的人不掏钱,因此他们只从如何将亚运会办好的角度出发,而管钱的人又是抱着一种‘只要你的建议好,我就掏钱’的态度。”魏纪中说,这种管办分离的组织架构使得多哈亚运会的各方面都能向最高标准看齐,“当然,这也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多哈亚运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体现在其组织团队构成上,还体现在具体筹办工作中。艾哈迈德说,多哈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开放办亚运”的思路,将组织工作的各环节分别面向国际招标,力求各方面都是最佳选择。 历届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都有一套INFO系统,为媒体及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提供如比赛日程、竞赛信息、运动员简介、赛事回顾与预告、新闻发布会报告、新闻快讯、新闻发布稿等信息。本届亚运会的INFO系统因为信息全面、及时,受到媒体的普遍好评。来自印度的记者阿贾布说,就时效性和丰富性而言,本届亚运会的INFO系统丝毫不比雅典奥运会逊色。 艾哈迈德表示,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雅典奥运会和多哈亚运会的INFO系统都是由世界著名的体育信息服务提供商——荷兰Infostrada公司负责。此外,多哈亚运会的开闭幕式、形象景观工程等,甚至连主新闻中心的清洁工作,都是通过招标包给了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公司。 有人说,多哈开创了一种“我花钱,你办事”的办赛新模式。魏纪中表示,这种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毕竟“国情”各有不同,但他说,多哈开放的姿态,值得未来奥运会和亚运会主办城市学习。 任何细节关乎成败 前几年有本很畅销的书叫《细节决定成败》,后来这句话被引用得几近泛滥。然而,成功举办一届大型运动会,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多哈亚运会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由于多哈亚组委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有过大型运动会组织经验,这使得本届亚运会的“软件”服务颇见水准,这在许多细节方面得以体现,例如,运动员村的每个房间里都有吹风机和晾衣架,这在以往亚运会是没有过的。“东西不大,但的确体现了他们工作的细心。”中国体育代表团官员周京对组织者考虑得如此周到颇为满意。 一位采访过多届奥运会和亚运会的老摄影记者则对场馆赞不绝口。他说,以往一些大型赛事各场馆的灯光条件不一样,每换一个场馆他都要调整相机的光圈、色温等技术参数,而多哈所有场馆的色温和光线都是在最佳状态,让人能拍出最好的照片。“这个细节确实显示出组织者很专业。”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哈亚运会也有一些细节方面的疏漏,注定要成为永久的遗憾。 12月1日亚运会开幕当天,多辆运送记者前往开幕式现场——哈里发体育场的班车因为司机迷路而晚点。从菲律宾来的司机罗格列告诉记者,由于卡塔尔当地人力资源不足,为亚运会开班车的约6000名司机大都从国外招募。上岗前所有人都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相关培训,但亚运会的班车路线一共有40多条,大家只熟悉自己负责的那条班车路线,开幕式当天被临时调去跑主新闻中心到哈里发体育场这条路线,迷路也就“没啥可奇怪”了。 亚运会开幕前,有记者曾问组委会如果开幕式当天下雨怎么办,但组委会认为“可能性不大”。可天不遂人愿,平均一年只下8场雨的多哈在1日突降大雨,严重影响了开幕式的完整性,很多空中表演项目都被迫取消。更要命的是,多哈对于自己的交通过于自信,没有采取交通管制措施,致使开幕式结束后众多贵宾迟迟等不来返回他们下榻宾馆的大巴车。 “这说明组委会缺乏应急预案。”亚奥理事会体育委员会主席魏纪中说。他认为,这些都应当算是不小的工作失误。不过,好在问题发生之后,组委会处理比较妥当且及时,才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有时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一定要迅速解决。问题解决得晚了,就会很被动。而解决得快,对方的不满意没准会转化成满意。” 魏纪中建议说,如果有人能将历届运动会发生过的危机案例集结成册,那对今后运动会的组织者来说是个莫大的好事。“如果把别人犯过的错误都做了防范,那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细节方面的纰漏往往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整个事物的评价与判断,有时甚至可能让无数努力付之东流。多哈亚运会提供了“细节决定成败”的很好案例,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借鉴。 “全民志愿”值得称道 提到多哈亚运会的志愿者工作,不论是亚洲各地的官员和运动员,还是媒体记者,都对其赞美有加。的确,记者通过亲身经历和采访了解到,本届亚运会的志愿者工作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值得借鉴和学习。 卡塔尔全国人口仅70余万,其中多哈人口只有20多万。在多哈,本地人一般不从事任何服务性工作,外来人口大都就职于服务业和从事体力劳动。 多哈亚运会组委会人力资源部志愿者项目经理哈里德先生介绍说,三年前当他接手志愿者项目时,非常担心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因为多哈没有志愿者的概念,也没有志愿者的活动,能否有人报名参加志愿者是他最大的担心。但是经过三年的筹备工作,特别是志愿者的宣传工作,使志愿者的理念深入人心,报名参加志愿者的人数远远超过想像,最终录取了16000多名志愿者。二十多天下来,志愿者的劳动得到了亚运会各个方面的认可和好评。 作为北京团市委派出的志愿者,北京团市委国际联络部部长伍琦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学生文娇等十名大学生,亲身参加多哈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达十多天,他们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管理人性化。志愿者每天有7时30分至14时30分和14时30分至22时30分两个班次的时间可以选择,如果你有急事可以征求主管同意后换班,而不会耽误你的正常生活。考虑到志愿者的辛苦和强度,组委会还给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安排了轮休。 文娇告诉记者,她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来自卡塔尔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他们上午上课,下午和晚上做志愿者。而许多已参加工作的志愿者,也是上午上班,下午和晚上的业余时间做志愿者。 文娇认为,北京奥运会举行期间正好是大学生放假的8月,不存在时间冲突问题。但对于那些为数不少且可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志愿者来说,时间上能否灵活则是影响他们是否愿意参加志愿者的关键。 其次,尊重和激励志愿者。清华大学学生志愿者梁苏会说,在多哈的十多天最大的感受是:志愿者备受尊敬。“我们穿着志愿者的服装在路边等出租车时,常会有当地人停下车主动搭载我们,并替他们的国家感谢我们。这让我们很感动。”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亚运会几乎所有的场馆都为志愿者们举行了小型庆祝会,为他们送上蛋糕表示慰问和感谢。北京大学生志愿者最后一天工作结束即将回国时,亚组委志愿者中心人员再次接见了他们,表示感谢并安排了半岛电视台的采访。 志愿者每天从事的服务工作比较琐碎,甚至有时很枯燥。在志愿者管理上,多哈组委会经常采用激励措施。比如志愿者每天报到时,会发给他一个徽章、手环甚至吉祥物等,虽然这些小东西并不值钱,但让志愿者们在繁杂的工作中体会到温暖,感受到关怀。另外,志愿者每天的岗位都是不同的,避免了志愿者有重复工作的感觉等等。 北京二外学生赵航宇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管理我的两个主管每天都是面带笑容,亲切体贴,与我们不像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们与我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我们志愿者,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其他被服务者而已。他们的行动告诉大家,我们在一起工作,就要很团结、很开心。这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氛围,怎让人不想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全力呢?” 第三,组织严密,管理细致。亚组委聘请了参加过多届奥运会的各国人员组成亚运会组织工作的中层骨干队伍。在这些众多具有奥运会经验的人士带领下,亚运会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开展进行得有条不紊。 以大学生文娇所在的语言小组为例,由一个总负责人带领两名大主管,这两名大主管一个负责同传、笔译等工作,一个负责问讯、协助等工作,大主管再带两到三名小主管,小主管则直接负责管理志愿者。每天志愿者进行了哪些语言服务工作会有记录,由小主管收集并向上反馈,大主管每天也会在各个场地间穿梭,巡视志愿者的工作并征询意见和建议。有一次,文娇在运动员村的岗位本来是在工作很少的管理大楼四层问讯处,问题反映后,主管立即改变决策将她调到更直接面对被服务者的运动员驻地。 此外,多哈亚组委还动员起潜在的志愿者——多哈的居民。在多哈常能看到当地人的私家车车窗上贴着阿拉伯文:“我们都是卡塔尔。”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极大地激发了卡塔尔人民的爱国热情与参与意识:你不必脱下白袍穿上制服,也不必离开工作来到赛场,但你仍然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一分子。 北京二外学生赵航宇说,多哈的这个做法值得北京学习。在许多初到北京的外国人眼中,北京的交通路线是那样的茫然和陌生,因此需要大力深入地宣传全民参与、全民服务的意识,来形成一支潜在的志愿者“奇兵”。 结合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北京团市委国际联络部部长伍琦认为,多哈亚组委此次对志愿者的尊重与细致到位的考虑是志愿者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志愿者尤其是国际志愿者对组委会、城市居民、举办城市和东道主国家的好感同样是另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宣传途径。这些理念和做法都值得北京奥运会认真学习和借鉴。 新华社记者 高鹏 马向菲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