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没有“欧运会”,何来亚运会?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1:45 华夏时报 | |||||||||
世界上不乏综合性运动会,按地理划分有亚运会、全非运动会、泛美运动会、亚非运动会,按政治历史因素分类的有英联邦运动会,甚至还有按语言作为纽带的葡语系运动会。在亚洲,还可以拆分为东亚运动会、西亚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 唯独欧洲没有洲际性运动会,所谓的“欧运会”是一个生造词,在GOOGLE里大概找不到。
欧洲人对“欧运会”不感兴趣,原因诸多,比如欧洲国家间来往比较方便,易于举办各类比赛,联赛制度也比较健全,但恐怕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奥运会。 奥运会当然不属于欧洲,但早期的奥运会欧化、西方化色彩非常浓烈。奥运会不仅是欧洲人所创,而且几乎为欧美人量身定做。其项目进进出出,但不脱离欧美人的流行项目,直到现在,奥运会的击剑比赛,裁判语言仍为法语。可以说,前半辈子的奥运会堪称“欧美运动会”,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和标志,欧洲人也没有必要再重复办一个“欧洲运动会”。 但是,奥运会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吻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五环旗逐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旗帜,在最近二三十年里,奥运会的非西方化倾向有加速的态势。一些被东方文化锻造出来或者是东方人擅长的项目如柔道、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昂首进入奥运殿堂,中国队在奥运会金牌战中四年一跃,刘翔、北岛康介更是在西方人的世袭领地上超凡入圣,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也是众望所归。 正是当初奥运会离亚洲太远,所以亚洲人才需要设立一个离我们更近的亚运会,需要一个能交流亚洲人流行项目的舞台。通过这个舞台,亚洲人学习、融入乃至超越西方的强项;同时也把柔道、羽毛球等东方项目的魅力扬播到全世界。在亚洲人进军奥林匹克舞台的历程中,亚运会功不可没。它是亚洲体育由弱到强的功臣和见证,是亚洲选手扬威奥运会的跳板和摇篮。没有亚运会,奥运会的全球化进程会慢得多。 半个多世纪以来,亚运会之所以能生存乃至兴旺,其核心正在于坚持了东方文化的特色,没有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一个“亚洲奥运会”,没有像我们的全运会那样与“奥运会全面接轨”而放弃自己的特色,因此当年亚运会上的非奥项目柔道、羽毛球等才能最终跻身奥运殿堂。否则,现在的奥运会仍是一个西方化而不是全球化的奥运会。(许基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