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欧阳远山:球迷变了 黄健翔也变了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6:47 南方都市报

  近期发生的扫黄打飞事件,以及好事者总结出来的“黄飞宏”事件,主要的焦点集中在南方周末上期刊登的“狷狂黄健翔”采访过程细节上的争议。黄的辞职及其引发的诸多争议,给降温中的中国大地带来了一股暖流,大家又可以乐呵上一阵了。

  体育专栏总要谈点跟体育沾边的事。这个事件中的娱乐性且不去提,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自诩为“行业标准”的黄健翔的解说艺术。

  黄的成名在1996年的欧洲杯决赛,比尔霍夫的金球制胜,黄健翔石破天惊一声大喊,让他一战成名。“最有激情”,“最有个性”,类似的称呼从此就挂在了黄的胸前,历十年风雨而不衰。这是黄健翔早期的解说风格,常口出妙语,多年积累的足球知识也有别于他之前的足球解说员。专业、热爱足球,这些特点,也从此绑在了他的身上。1997年的美洲杯,黄延续和发展了他的鲜明的解说风格,由此奠定他在中国解说界的名声。多年以后,当许多人回忆起美洲杯,记忆深刻的大多是这一届,原因自然与黄有关系。

  从1998年世界杯开始的黄健翔,进入他解说的成熟期,像一个成功的三十岁男人一样,黄具备许多让人羡慕的特点:声音有激情有磁性,外形阳光,充满力量,解说风趣,挥洒自如。这一切,直到2001年世界杯外围赛中国客场对卡塔尔的比赛,黄因为批评米卢,引发争议。这是他在中央台开始走下坡路的转折点。即使声名显赫如法国队报,因批评雅凯,在法国队夺得世界杯冠军后,他们被迫在头版发表道歉声明,在成王败寇的社会法则下,没有人可以躲得开,何况只是一个足球解说员。

  这之后的黄健翔,解说风格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他创造了“第一人称”解说,长期看意甲和

德甲的球迷都很熟悉,场上的任何一个场景,黄都可以用“我”来叙述:我明明知道对方速度比我快,我肯定不会跟着他跑;我如果这时候全部发力,周中的比赛怎么打……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解说门事件后几个月,黄从中央电视台辞职。

  以上事实,大部分属于废话,是为了我要引出以下的结论:黄辞职的原因,恰恰是他赖以成名的那些所谓法宝。

  1990年代中期,大部分的球迷属于极低水平,相当于欧洲20世纪初球迷的水平,国内职业联赛刚刚开始,意甲的转播也刚刚起步几年,大多数的球迷看过一到两届世界杯,谈不上知识积累,知道荷兰三剑客

国际米兰三驾马车就敢在人前吹嘘自己是资深球迷了。了解欧洲杯和欧洲冠军杯的球迷更是少数。这时候黄健翔横空出世,对于球迷来说,好比干柴遇烈火,老汉娶娇妻,当然更因为有两个排球转型的解说员,黄显得更出众了。黄成名的两个基础:绝大多数球迷足球知识欠缺,其他的解说员太业余。

  2000年之后,中国球迷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网络的兴起和多年联赛的转播,培养了一大批具备丰富足球知识的球迷,换句话说,这些人不好糊弄了。球迷们已不再是说两个球星名字就可以满足了,他们需要的是独到的分析、专业的评论,邀请来的嘉宾也不是早期那样会说几句意大利语,能跟曼奇尼通个电话的所谓专家,而是像张路、陶伟这样当过职业球员又有理论素养的球评人。跟其他解说员可以比专业,跟踢过专业、职业联赛的人比,只会自曝其短。中卡之战后的黄健翔,走的恰恰是一条崎岖小路:他步入了自我营造的自我陶醉的语境,以“第一人称”来诠释自己的解说。“最有个性”成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最有激情”成了“不自恋者不可爱”的代名词,“热爱足球”被自我膨胀的野心所掩盖……

  球迷变了,黄健翔也变了。球迷变得更挑剔,黄健翔变得更挑衅了,同事和领导当然会变得更爱挑刺了。

  不过黄健翔终能说:吾道不孤。我国著名的足球

散文家李承鹏曾这么评价黄健翔:与他同时代说球是悲哀的。

  那么,有一句话,到了文章结尾,我不得不说了,李承鹏老师,与你同时代看球是悲哀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660,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