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女排世锦赛新人闪光特点难现 队伍革新乃是当务之急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10:52 今晚报

  

女排世锦赛新人闪光特点难现队伍革新乃是当务之急

  刚刚打完世界女排锦标赛的中国队与古巴队18日在北京进行了一场对抗赛,结果中国队以3比1战胜古巴队。图为中国队主攻手李娟四号位强攻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 摄

  2006年世界

女排锦标赛已经在日本落幕了,赛前喊出力争进入前四名口号的中国队最终仅名列第五,不仅成绩令人失望,而且在比赛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更让人着急。总体来说,中国队在本次世锦赛中有得有失,队伍老化、人员不精、技战术特点不突出是暴露的主要问题,而新人表现尚佳是惟一的亮点。

  收获新人

  王一梅和徐云丽是首次参加世锦赛的两名小将。赛前,

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对她们的表现不敢有太高的期望。然而,在世锦赛上,王一梅成为中国女排得分最多的队员,扣球成功率也比较高,徐云丽也放开手脚,水平有了一定提高。陈忠和赛后欣慰地表示:“这两员年轻小将在世锦赛上的良好表现,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王一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中国女排强攻不强的问题。她在世锦赛上一直是中国女排的主要得分手,其大力跳发球、四号位强攻和后排进攻都显示了一定的威力,而且以往比赛中状态起伏大的毛病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陈忠和说:“在本届世锦赛中国女排整体不佳的情况下,王一梅的表现还是很抢眼的。”不过,与欧美强队的主攻手相比,王一梅还是存在着前紧后松,不能把最佳状态自始至终保持下去的问题,往往前两局的发挥比后几局更好一些。

  徐云丽今年刚刚进入中国女排,她的个人技术还比较粗糙。然而,在中国女排两名主要副攻手赵蕊蕊和张平都伤势较重难以上阵的情况下,徐云丽在本届世锦赛上成为主力队员。从比赛的情况来看,她与二传手之间的配合还不够熟练,也导致二传手在分配球时很少优先考虑她这点,从而使她的进攻显得并不突出。不过,在拦网上,徐云丽还是很有进步的,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失掉特点

  在收获了王一梅这名中国女排历史上最强的主攻手之后,中国女排在本届世锦赛上却失去了以快变为主的特点,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

  在世界排坛其他对手都越来越多地向中国女排学习快变战术后,中国女排自己却失掉了这个特点。在世锦赛上,我们大部分的进攻都是由两名主攻手完成的。在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前两局中国女排的主攻手得分率很高,但随着比赛的进行,主攻手的体能开始有所下降,对手在了解了中国女排简单的战术后,也加强了对主攻手的拦防,致使主攻手在后面的比赛中威力减小了许多。

  其实,中国女排扬威世界的进攻手段并不是依靠强力主攻手,而是坚持打整体配合。在以往的

世界杯赛和奥运会上,副攻手刘亚男的快球,接应二传手周苏红在队友掩护下的二号位和三号位快球,都是中国女排的得分武器。然而,在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的这些快球战术难得一见。没有了快变的特点,一味地依靠主攻手扣杀,中国女排也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威力。

  捉襟见肘

  中国女排的主力阵容和替补阵容年龄差异并不大,替补队员均很有实力。然而,由于她们平时一直是陪着主力队员打球,很少有上场比赛的机会,因此到了被换上场时,状态起伏比较大。

  平时,中国女排很少给替补队员上场比赛的机会,到了关键时刻想用她们顶住压力,改换局面,这样的要求的确有些高。不过,替补二传手宋妮娜和替补接应二传手李珊在本届世锦赛上还是演出了一场替补救场的好戏,她们在与美国队的比赛中,落后时被换上场,结果改变了场上的节奏,让对手一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最终中国女排取得了胜利。然而,在中国女排此后的比赛中,每当遇到困难时,主教练陈忠和很少果断地派上宋妮娜和李珊的组合,而是看着主力队员发挥不佳却显得无计可施。

  其实,主教练陈忠和也希望换人如换刀。但替补队员由于平时积累不够,难以让教练相信她们,对她们委以重任,因此才造成了恶性循环,使教练员每每在用兵时总有捉襟见肘之感。

  需要革新

  在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先是输给俄罗斯队,接着又负于德国队。德国队不仅人高马大,而且坚持快变打法,她们以前确实从中国女排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女排由于老队员多,技术已经成型,状态又有下滑,快变战术失去了威力,失利也就在所难免。

  中国女排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在2008年奥运会上夺冠。要想坚持到两年后的奥运会,中国女排需要在战术上有所革新,还需要更快、更高、更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80,000

评论】【排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