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报:胡凯现象不具备普遍性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15:29 竞报 | |||||||||||
由于身份特殊,胡凯的每次个人行为都能引出新课题 供图/CFP 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这不是文字游戏。1982年出生的胡凯首先是一名清华大学的在校学生,其次才是中国田径领域内的一颗明星。
18岁零11个月时,胡凯高考成绩582分,超出了青岛本科线20多分,并凭借着田径场上的突出成绩被特招进清华大学。从此之后,这个戴着眼镜的飞人开始不断成为热点。2005年,胡凯在土耳其伊兹密尔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00米冠军。这是中国人夺得的第一个100米世界冠军;随后的十运会上,胡凯拿到第二名,东亚运动会上轻松夺冠。 胡凯在赛场上突出的成绩,带热了“体教结合”命题。如今参与商业广告拍摄,胡凯再次给人们提出了新课题——学生运动员明星的商业化之路该如何进行…… 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清华模式一度让人看到举国体制之外的希望。与伏明霞和杨扬不同,作为学生运动员而非运动员学生的胡凯已经成为该模式引以为傲的代表作。不过仅就运动成绩而言,胡凯现在乃至今后都很难获得国际影响力,和刘翔、邢慧娜这样的田径前辈相比,他最多只能在不温不火的国内百米赛场上出出风头。但这样的运动员也能受到广告商的青睐,在体育人文学者易剑东看来,是因为国内像胡凯这种学生运动员明星实在是太少了,本身就形成了炒作点。而这样的少,恰恰说明胡凯现象并不具备普遍性。 “至少到2012年前,依赖学校力量培养体育人才不会成为趋势。”易剑东说,“目前高校办体育面临三大掣肘。” 首先,国内还很难建成“清华附小——清华附中——清华大学”这样的体育人才产业链,所以学校很难从一开始就收到极富潜力的体育苗子。那些希望儿女将来成为体育明星的家长,多半还是会选择将孩子送进体校。而不盛行举国体制的美国,却在这方面自成体系,他们的高中联赛、大学联赛都已经相当发达和成熟。 其次,高校体育面临经费困难。从学校里诞生的优秀运动员,在校方看来往往“为校争光”重于“为国争光”,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投入与产出。有限的追求,自然导致有限的专项经费,而且直接造成了有限的软硬件训练条件,包括高水平的教练员和高水准的训练设施。不是每所大学都能从紧张的经费中拿出与清华大学相当的体育投入,更何况,清华的投入与国外相比并不算多。 最后还有体制上的限制。几十年来不断巩固和壮大的举国体制,在学校体育面前显然无比强大。即便是改革急先锋清华大学在这样的力量面前也显得极为渺小,国内其他高校自然更加竞争不过。除非是,像台球这样国家本身没有重视和大力发展的竞技项目,学校体育尚有一些“活动空间”,其他体制内的项目,短期内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