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境当逆处且从容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2:39 大众日报 | |||||||||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晚一些,至今不是很冷。但中国体坛在近来却寒气袭人。足球的不争气已懒得再多言。可女排姑娘们也步履维艰,水平每况愈下。就像正在进行的女排世锦赛,中国姑娘战绩不佳,非但没有实现赛前的进前四目标,而且差点连前八也进不了。奥运冠军一输再输,让很多人不理解,不满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喊出要陈忠和下课。 《北京娱乐信报》此时则大声疾呼,《切莫“掀翻”了陈忠和》。2006年的中国女
球队的成绩不好,主帅当然是需要承担责任的,但并不是一味地以“下课”作为代价的。 姑且不论国内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接替人选、在距离奥运会不到两年的时间不可能换帅这些因素,陈忠和还是最了解这支中国女排的人。其实,发出“陈忠和下课”声音的球迷,大概也只是看完球后气愤地发泄而已。说到底,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宣泄。互联网上有人说:没想到,在郎平率领的美国队身上,反而看到了我们老女排的精神,而在中国女排身上,这种精神却不复存在。 是笑谈,是讽刺,倒也道出了一点事实——至少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的“女排精神”几近荡然无存。《东方体育日报》也发出了《女排还能感动中国吗?》的质疑。 输球,国人或许可以接受,可像对德国队、对荷兰队这样输球,输得这么冤枉、输得这么憋屈,国人无法接受。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同样困难重重的中国女排一路凭借这股不屈不挠的韧劲,不仅最终夺冠,而且和20年前的老女排一样征服了中国人的心,成为“感动中国”的典范。如今两年过去,女排的那股劲头到哪里去了?难道功成名就之后就真难以找到动力? 的确,中国女排的现状是伤病累累、困难重重,但客观因素不能解释一切问题。跳不高、扣不死、拦不住,这些绝对实力的差距我们都可以接受,但出场时的拘谨,比赛中的沉闷,输球后的麻木,这说明中国女排内心的天平已经失衡。失去了勇气,失去了韧性,失去了那股不服输的狠劲,这远远比技战术环节的落后更加可怕。 陈忠和和他的队伍都该知道,当年他们能感动中国,绝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冠军。 弱者并非总输,强者未必常胜。《文汇报》认为,应该《检讨我们的体育心态》。检讨我们的体育心态,可以侧重在两个层面上。 专业的层面。我们的运动员、教练员等过于看重比赛的胜负,将体育竞技的胜负输赢不恰当地附加了许多不该附加的概念。体育是什么?是挑战、是竞争,是参与、是享受。胜负固然是竞技的重要命题,但是如何看待胜负,对胜负的态度,在许多实力相当的角逐中往往是最后的决定因素。“态度决定一切。” 社会的层面。随着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夺金能力大幅提升,国人对于金牌成绩等的胃口越来越大,对于比赛胜负名次等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心理承受力则越来越脆弱。一味地要求“金”,一味地要求赢;输了,全部一团糟,赢了,什么都是好,一俊遮百丑;不把人“捧杀”,就非得把他“棒杀”。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体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如何去争取胜利,更在于怎样面对失败。一个经得起失败的人,才能最终赢得胜利。经历了四年前的“让球风波”,以及世界杯赛、奥运会双夺冠,陈忠和以他特有的微笑,无论胜利还是落后,诠释了体育心态中难得的从容和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