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足球报:中国足坛需争论营造学术氛围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21:48 中国足球报

  国奥一期长成的年代,中国足球的理论氛围还相对浓厚,至少同现在相比,那时有关学术的争论,非常普遍。这在客观上促使教练员对自己倡导的战术理念展开进一步思考、完善,有助于提升球队的技战术素养。

  国奥一期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早在80年代,有关中国足球的“南派”、“北派”之争便非常激烈,以至于持续了十几年。当时,“南派”推崇技术,其代表是广东队;“
北派”崇尚力量,其代表为辽宁队和山东队。除此之外,北京、上海等队也根据球员自身特点,创立了适合自己的打法。北京队的“小快灵”便在此时应运而生。

  在国家队,主教练的战术思想,往往决定了球队的走向。苏永舜、曾雪麟倡导技术足球,高丰文则看重球员的力量。

  曾雪麟统率国家队时期,身高1米61的赵达裕一度被委以

中锋重任,此举当时立即在足球界引发争论,各种表态见诸报端。现在看来,这种争论似有人为制造之嫌,但它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足球当时浓厚的学术氛围。1984年亚洲杯赛,中国队获亚军,后卫贾秀全获最佳球员和最佳射手称号。赛后,一场关于贾秀全能否踢中锋的争论再度展开……

  20多年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禁让人感动。

  国奥一期的球员便是在这种空前浓郁的理论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他们当时大多还身在业余体校接受基础训练,但这种争论遍及全国的每片绿茵场,国奥一期的启蒙教练,不可能不身受“感染”。

  徐根宝创建国奥队后,他提出的“英式打法”、“一高一快”、“快抢前”等战术理念很快便引发争论。持不同见解者认为,徐根宝倡导的打法简单粗糙,完全是在凭借球员的身体优势与亚洲球队进行对抗。这种异议,直到徐根宝执教上海

申花队时依然存在。

  时隔十余年,回看国奥一期,并与现在进行比较,似乎当前球员的技战术素养还未达到国奥一期的水准。历史总是公正的,究竟国奥一期讲不讲技术,现在恐怕不会再有争论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足球人生存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无论教练员、运动员,他们愿意为业务而钻研。原国脚刘利福曾讲,他当年与沈祥福同住一个宿舍,两人训练之余几乎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探讨技战术,并在比赛中进行实践。而今,中国球员有多少人还愿意为足球业务付出?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国奥一期赢得了适宜他们生存的土壤,以至于十几年过去了,人们对他们依然念念不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40,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